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向我们呈现近千年前的亲子之乐,现在读起来仍为之动容。
而如今,怎样建立高质量的亲子关系?是我们常年探讨的一个话题。
近几年,从《小欢喜》《都挺好》再到《隐秘的角落》,这些影视剧从不同角度描述亲子关系的多重面纱。
有研究表明,原生家庭伤害主要核心是来自父母的自我中心主义,他们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延伸或者附属品。
这类父母掌控欲强,会在孩子身上倾注大量精力与心血,全方位渗透孩子的生活,希望在每个细节上控制孩子。
认为这样教出来的孩子会变得「完美」。
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适得其反,还可能让孩子出现「越管越不服管」的现象。
孩子的成长是一场与父母渐行渐远的分离,孩子与父母的分离分为三个阶段:
出生(与母体的分离)
三岁(孩子自我意识的初步形成)
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包括心理上的分离,孩子能做到我的人生,我做主)
那么,当孩子不再按照你的意愿行事,身为父母,你会如何应对?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伴随着许多「第一次」,可以让孩子自己去感受。
哪怕是遇到挫折或失败,都不要让他停止尝试的脚步,而是正确引导孩子。
父母最大的成功,不是活成孩子的铠甲,而是让孩子长出属于自己坚实的铠甲。
曾经很火的短片,《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
男孩在美国留学,他想做番茄炒蛋招待客人,却不会,于是打电话求助国内的妈妈。
他的妈妈倒着 12 小时的时差,凌晨 4:00 起床拍摄视频为他做示范。
这件事告诉我们,不能独立生存的孩子,始终无法离开父母,一旦离开父母,他们的生活可能会陷入混乱中。
身为父母,我们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去打理自己的生活,将成长的权利交给他们。
未来的他们也许没有很高的成就,但他们一定能照顾好自己,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在亲子关系中,孩子需要的不是一日三餐的照料,也不是父母无怨无悔的付出,而是 来自父母的信任、安全与亲密。
信任 会增加孩子建立自我与人际关系的信心,让他们有能力与力量应对困难、失败与分离等。
安全 能让孩子在困难时刻与你分享,安心将脆弱呈现给父母。
亲密关系 是舒适的、有边界且相互尊重的,推心置腹地充分理解彼此的想法和角度。
此外恰当关注孩子的 内心变化,而不单是表面情绪。
信任孩子能够处理某些事情,并逐步放大信任。
回应是更细致、更具体的帮你分析、回顾、总结,但无论发生什么,你都可以和爸妈说。
当拥有这些时,孩子面对未知事物会更有底气和勇气。
身为父母,我们要学会把关注放回自己身上,成为更好的自己。
随着孩子的长大,边界感要逐步建立起来,给孩子适当的提醒、协助及有技巧的引导,而不是控制。
学会和孩子互相成就,一起成长。
同时,「放手让孩子离开」,避免不良的管束,造成过多心理负担,使孩子出现焦虑、抑郁、紧张不安和缺乏自信等心理问题。
让孩子没有顾忌的用翅膀去丈量万里高空,去迎接他自己的风雨和彩虹。
而父母,可以是太阳是月亮,或是星辰大海,见证孩子们走过这一段段独一无二的经历。
只有当我们变成更好的自己,才能把更好的给孩子。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