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5-02-17
原创

健康科普 | 关爱青少年 揭开非自杀性自伤的迷雾

在本该阳光灿烂的青春岁月,部分青少年却陷入非自杀性自伤的阴影。这一现象正悄然蔓延,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亟待我们高度关注。

非自杀性自伤(NSSI)

指个体在没有明确的自杀意图情况下,反复、对自己身体组织进行自我攻击伤害,不造成致命后果的行为。常见方式包括用刀割、针扎、撞墙、过度抓挠等。非自杀性自伤的核心并非求死,而是一种通过伤害身体来应对内心痛苦的方式,但其与自杀有着高度的关联性。

据统计,全球约有 17%-30% 的青少年曾有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这一行为在 12-14 岁开始出现明显增长,15-17 岁达到高峰,女生发生率略高于男生,但性别差异并不显著。

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A 情绪调节困境

青少年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三个重要的脑区,与情绪、感觉和觉醒相关的区域杏仁核发育速度比参与思考计划和解决问题相关的区域前额叶皮层要快,有些青少年不事前思不考虑行为后果,因此时大脑中与快乐和激励相关的部分比大脑中与思考和推理相关的区域功能更强大。

大脑中与记忆联系最紧密的部位海马,处理和编码记忆痕迹有位活跃,一方面再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既往从小留存的伤痕记忆信息在青春期会再次重现整理编码;加上体内激素平衡发生重大变化-高水平的性激素如睾酮孕酮、皮质醇和血清素及多巴胺带来的高度敏感,导致情绪波动剧烈。

当面对如焦虑、抑郁、愤怒等强烈负面情绪,又缺乏有效情绪调节技巧时,可能会选择自伤。身体疼痛能暂时分散注意力,释放内啡肽,缓解难以承受的心理痛苦。例如,考试失利后巨大的沮丧感,有的孩子可能会通过割腕来获得短暂的情绪舒缓。

B 人际沟通障碍

家庭关系紧张、校园人际关系冲突,都可能使青少年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有时他们可能会试图通过自伤发出的信号求助、引起他人关注,期望借此有所回应、改善人际关系。比如,有的孩子与父母长期缺乏有效沟通,在发现孩子自伤后家长才开始重视其内心想法。

C 认知偏差

青少年容易受到同伴影响或不良文化诱导。若周围同伴存在自伤行为,或通过网络接触到美化自伤的内容,可能产生错误认知,认为这是一种时尚、酷的行为,或觉得是解决问题的可行途径。

D 过往创伤经历

遭受过身体虐待、性侵犯、情感忽视等创伤的青少年,更易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自伤成为他们应对创伤记忆与痛苦情绪的方式,仿佛在以身体疼痛「惩罚」自己、发出信号或试图摆脱过去阴影。

行察觉身边的危险信号

(1) 身体迹象:身上出现无法解释的伤痕,在手臂、大腿等部位呈规律或不规律的分布,的道道割痕;频繁以各种借口穿着长袖长裤,即便天气炎热也不例外,可能是为了掩盖伤口。

(2) 行为变化:突然对尖锐物品如刀、针表现出异常兴趣,文具中莫名出现这类物品;学习成绩大幅下滑,对原本热爱的活动失去热情,无故旷课、逃学。

(3) 情绪波动:情绪极端不稳定,时而极度低落、哭泣,时而暴躁易怒、摔东西;常常陷入长时间沉默,回避与他人交流,表现出明显的孤独感。

(4) 言语暗示:偶尔说出「我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只有痛才能让我清醒」「我讨厌自己」等话语,或者询问关于疼痛、自伤的问题。

多维度干预与预防

(1) 家庭支持:家长要营造充满爱与理解的家庭氛围,建立良好沟通模式。每天固定时间与孩子聊天,耐心倾听他们的烦恼,不打断、不批评。关注孩子情绪和行为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与孩子沟通,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2) 学校关怀: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将其纳入常规课程体系。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团体辅导,帮助学生掌握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技巧。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筛查及时发现有自伤风险的学生,并进行一对一辅导干预。

(3) 专业介入:若发现青少年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应第一时间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他们可通过心理评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如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辩证行为疗法等,帮助青少年改变不良认知与行为模式,提升情绪调节能力。

(4) 社会关注: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减少不良文化传播,净化网络环境。社区可组织青少年心理健康活动,如心理健康主题夏令营、亲子运动会等,增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意识,促进亲子关系。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不容忽视,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紧密携手,给予青少年关爱、理解与正确引导。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筑牢防线,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成长,拥抱美好的未来 。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