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性,因右侧胸背胀痛 4 月伴咳嗽气紧加重 1 一周入院,症状以活动后明显,干咳为主,无发热盗汗。既往无石棉纤维等工作史,吸烟,余无特殊病史。
【PET/CT 全身 MIP 图】
【PET/CT 融合图】:
【PET/CT 融合图】:
【PET/CT 融合图】:
【PET/CT 融合图】:
【PET/CT 融合图】:
【PET/CT 融合图】:
【PET/CT 融合图】:
PET/CT 所示:右侧部分肋胸膜、纵隔胸膜及膈胸膜散在结节及肿块影,最大位于右下脊椎旁,约 8.7 cm×3.3 cm×6.7 cm,CT 值约 34 Hu,放射性摄取异常增高,SUV 最大值为 9.5、平均值为 8.0;右侧胸腔中等量积液,右肺下叶受压部分不张,放射性摄取未见增高。双侧肺门及纵隔(4R、6 组、7 组)淋巴结影,密度较高,最大位于纵隔(7 组),大小约 1.6 cm×0.8 cm,部分放射性摄取不同程度增高,SUV 最大值为 4.2、平均值为 3.7。
PET/CT 诊断:
1. 右侧部分肋胸膜、纵隔胸膜及膈胸膜散在结节及肿块影,FDG 代谢异常增高,考虑为恶性病变(拟恶性胸膜间皮瘤)。
2. 双侧肺门及纵隔(4R、6 组、7 组)、右前肋膈角区多发淋巴结,密度较高,部分 FDG 代谢不同程度增高,倾向炎性增生,请随访复查。
3. 右侧胸腔中等量积液伴右肺下叶部分压迫性肺不张。
活检病理:
一、病例拓展
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一种源于胸膜间皮细胞的少见恶性肿瘤,在胸膜表面呈弥漫性生长,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长期接触石棉(青石棉、铁石棉等)及天然矿物纤维(沸石、镍、二氧化硅等)、SV40 感染(猿猴病毒 40)、胸膜慢性感染或肺反复感染和遗传因素等相关。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2:1),好发年龄在 40~70 岁之间。
临床症状早期常比较隐蔽,缺乏特异性,恶性间皮瘤进展期患者的典型症状包括胸痛、呼吸困难、胸腔积液(血性多见),咳嗽,体重减轻、盗汗等。
二、病理分类
三、影像学表现
1、胸膜增厚,单侧多见,常表现为不规则结节状、块状、扁丘状、波浪状增厚,部分表现为广泛胸膜增厚,包绕挤压肺组织使肺体积缩小。
2、胸腔积液,可为少-大量胸腔积液,血性积液多见,多反复抽胸腔积液不好转并生长迅速。
3、胸膜斑:胸膜斑是判断患者石棉接触史的较特异性征象,如 CT 影像上看见胸膜斑需考虑到胸膜间皮瘤可能。
4、侵犯纵隔及其他部位:肿瘤直接侵犯纵隔或原发于纵隔胸膜,可形成冰冻纵隔,可以出现肺内转移,淋巴结转移,心包结节、心包积液,胸壁转移,膈肌侵犯、骨转移等。
X 线平片、CT、MRI、PET/CT 影像特点
X 线平片:简单、经济的检查方法,可以发现胸腔积液及大病变,但缺乏特异性,定性诊断难。
CT:可以观察肺内、胸膜、胸壁、纵隔及淋巴结、胸膜钙化斑、心包、骨骼等部位病灶,可以了解肿瘤的范围。
MRI:主要征象为 T1WI 上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 为高信号,增强 T1WI 上为高信号,MRI 可呈现血性胸腔积液信号特点。
PET/CT(常用 18F-FDG):该病例通过 PET/CT 显像后可以很明确的找出胸膜病变的部位、大小及转移病变分布,PET/CT 在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等肿瘤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恶性肿瘤细胞有异常增殖,在有氧环境中存在旺盛的糖酵解作用,因此需要大量的能量来维持。葡萄糖是组织细胞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恶性肿瘤细胞的摄取葡萄糖的能力增加,明显高于正常细胞,18F-FDG 显像剂是葡萄糖的类似物并参与人体代谢,代谢比较旺盛的病灶能「吃掉」更多的氟代脱氧葡萄糖,从而肿瘤病灶内聚集大量的 18F-FDG,PET 能敏感的探测这一代谢过程,并获得 FDG 的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有助于定量判断病灶代谢异常的程度及变化。
例 1 下图为平扫 CT 所示左肺上叶大片状软组织密度影,但很难区的肺门病灶位置、大小及边界。
下图为同一病人同一层面的 PET/CT 融合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到病灶、大小及肺内转移灶,肿瘤病灶内聚集大量的 18F-FDG(左肺上叶中央型肺癌伴阻塞性肺不张及肺内转移)。
PET/CT 在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等肿瘤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四、治疗
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
参考文献: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诊疗指南(2021 版)[J]. 中华肿瘤杂志,2021,43(4):383-394.
DOI:10.3760/cma.j.cn112152-20210313-0022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