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50 岁,无明显不适,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
检查所见:
胆囊大小形态正常,囊壁光滑、无增厚,附壁探及多个稍高回声隆起,较大约 7 mm×7 mm,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超声提示:
胆囊息肉(多发)。
胆囊息肉又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是胆囊壁向囊腔内呈息肉样突起或隆起的一类病变。大部分患者不具备明显临床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腹部超声时发现,部分患者会出现上腹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大部分胆囊息肉无需治疗,只有少数具有癌变风险的胆囊息肉需进行手术。
病理学分类
1. 胆固醇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是很常见的胆囊息肉类型,可单发,但通常表现为多发,息肉一般较小且增长缓慢。目前普遍认为胆固醇性息肉产生癌变风险很小,或基本不会产生癌变风险。
2. 炎性息肉:
较为少见,为胆囊粘膜慢性炎性增生所致,常合并胆囊结石。3.
3. 腺瘤性息肉:
相对少见,多为单发且增长相对迅速,存在一定的癌变机率。4.
4. 恶性肿瘤性息肉:
非常少见,主要为早期胆囊癌表现,病灶非常小,因此影像检查上与良性息肉的区分判断有一定难度。
临床表现
1. 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腹部超声时发现。
2. 上腹疼痛:少数患者可在进食后因息肉影响胆囊正常收缩出现胆绞痛。
3. 消化不良:胆囊是存储和浓缩胆汁的主要场所,胆囊息肉会直接影响胆囊排空功能和浓缩胆汁的能力,继而影响消化道内脂肪组织的消化吸收,引起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表现。
4. 恶心呕吐:少数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等表现。
超声表现
1. 附着于胆囊壁,向腔内突出或隆起,呈乳头状、结节状或球形,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2. 体积小,小于 1.5 cm,多数在 1.0 cm 之内;
3. 回声有强有弱,一般无声影。
鉴别诊断
1. 胆囊结石:有一定机率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并存,且出现相似的临床表现,若从临床表现上进行鉴别具有一定困难,因此需靠超声等影像检查进行鉴别。胆囊结石超声表现为囊内可见强回声,后伴声影,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2. 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常与胆囊结石合并,表现为胆囊壁的弥漫性增厚,通过超声等检查多可与胆囊息肉区分开。
3. 胆囊癌:早期的胆囊癌和胆囊息肉很难鉴别,典型的胆囊癌肿块较大、基底较宽、与胆囊壁界限不清、黏膜中断、甚至侵犯胆囊壁、有血流信号等。
检查方法
B 超:超声是检查胆囊息肉更为便捷有效的检查方法,典型的胆囊息肉表现为胆囊壁向腔内凸起的高回声,后方无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增强 CT 或 MR:
CT 和 MR 不是胆囊息肉的常规检查手段,尤其对于小的胆固醇性息肉,这些检查不如超声准确。对于可能恶变的患者,增强 CT 或 MR 有助于发现病灶的血供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周围侵犯和转移的信息。
肿瘤标记物:良性息肉肿瘤标记物不会存在异常,怀疑癌变时可检测 CEA、CA199、CA125 等协助鉴别。
预示为恶性或存在恶变风险的信息
胆囊息肉的大小、增长速度、基底部的表现、血供情况等与息肉的性质以及恶变风险相关。
体积大小:胆固醇性息肉一般较小,超过 1 cm 的息肉中腺瘤性息肉的比例明显增加,超过 2 cm 的息肉多为恶性肿瘤。
增长速度:胆固醇息肉一般增长缓慢,间隔半年到 1 年复查多变化不大,增长较快的息肉样病变需警惕腺瘤性息肉或胆囊癌的可能。
基底部的表现:良性息肉一般通过细蒂与胆囊粘膜相连,腺瘤性息肉或胆囊癌的基底部一般较宽,病变与周围胆囊壁分界不清。
血供情况:胆固醇性息肉一般血供不明显,肿瘤性息肉血供比较丰富,如果检查发现存在明显血供者,需积极手术治疗。
预防方法
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目前尚缺少针对性的预防方式,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不建议进行口服药物或保健品治疗。保持规律的作息,膳食的均衡,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良好心态,正常工作生活即可。
李甜甜,超声心电科技师。
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 既往于南部战区总医院超声影像科工作 8 年,主要从事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甲状腺、乳腺、胃肠超声造影等超声检查,检查技术娴熟,责任心强,认真负责。
擅长:腹部、浅表组织疾病及胃肠造影方面,尤其是胃动力学异常及胃溃疡、胃肠肿瘤方面具有丰富的超声诊断经验。
程琦,副主任医师,超声心电科主任。
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曾于南部战区总医院超声影像科工作 16 年。主要从事腹部、妇产、浅表、胃肠、介入超声及超声造影,尤其在妇科、产科、介入超声及超声造影方面具有较丰富的经验。2009 年完成经阴道三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现已完成上万例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临床病例,具有丰富女性不孕不育疾病超声诊断经验。
擅长:腹部、浅表、妇科、产科、介入超声与超声造影。
[1] 高鹏骥, 北京医管, 一文读懂|体检发现胆囊息肉怎么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