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一听到「关节置换」, 必然会觉得这是一件「了不得」的大手术. 需要反复思虑,慎重再慎重. 然而,义乌 63 岁的樊阿姨却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勇气和魄力, 半年多的时间连续做了四次关节置换手术。
关节为什么严重损坏?关节置换手术创伤比微创手术大不少,她是怎么做到快速「康复」的呢? 十几年来,她几乎每天忍受着脚踝、膝盖到屁股几乎所有下肢关节的疼痛。不能下蹲,就连坐马桶上厕所这样简单的小事,都要经历难以忍受的疼痛。一个月前,浙大四院骨关节外科团队成功开展 浙大四院首例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樊阿姨的足弓畸形得到了纠正,一个月后便可下蹲、走路,大大改善了踝关节的功能。
术中,陈王震主任医师突破手术适应症中对踝畸形内翻应在 10°以内的「限制」,帮助内翻超过 20°的樊阿姨成功换上人工关节。这一成功案例,标志着我院关节外科骨性关节疾病个体化阶梯治疗进入了新阶段,为广大关节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其实,这是樊阿姨在浙大四院骨科继双侧全髋关节置换、内侧单髁置换之后的 第 4 台手术。
17 年前,樊阿姨左脚踝意外骨折。当时做了手术,但是效果不佳,骨折部位畸形愈合,走路时有明显的疼痛,多年来到处求诊不能解决。
过去这十几年,几乎所有的医生都告诉她,「踝关节已经融合,后跟高,前足低。尤其是 内翻畸形
太厉害,不可能手术。」于是,樊阿姨早早放弃了根治的念头。但是,樊阿姨怎么也没想到,脚踝畸形的「小问题」,竟然引发了一连串 「大麻烦」。
此后的 7-8 年间,她发现每次稍微活动一下,右屁股区域疼痛得厉害,必须休息好一阵后才能缓解。病情就这么一直拖延着,没什么好办法。直到 7 个月前,她的右腿几乎动弹不得,来到浙大四院。
陈王震主任医师接诊后明确诊断,患者 双侧股骨头坏死,同时还有严重的 双膝骨关节炎,左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这些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踝关节术后畸形愈合,导致膝关节炎症继而磨损。一侧脚不好走了,就开始瘸着走路,髋关节也逐渐损毁。」
为此,骨科团队为患者制定了一整套治疗方案。先行右髋关节置换手术,恢复几乎「瘫痪」的右侧肢体。令樊阿姨第一次感到「神奇」的是,术后两天就可以下地活动,右腿能走路了,疼痛感没有那么明显。
「原来骨科手术没有那么可怕啊,恢复还挺快的。」于是,她很快主动选择了左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内侧单髁置换手术,相继解决了髋关节、膝关节的问题。
三维重建制定手术规划 打印假体模型
成功挑战「不可能」
「我们也都很心疼你,这么多年的脚踝畸形这么厉害,你是怎么熬过来的。」樊阿姨说,她不会忘记在一次术后查房中,陈主任和她说的这句话,给予了她多大的希望。陈王震主任医师从事人工关节置换已经 20 余年,对于国内最先进和新颖的手术技术和方式有丰富的经验。然而踝关节置换手术,本身就不常见。而樊阿姨这样的病例更是 稀有,尤其是 内翻角度超过 20 度,要想成功实现关节置换,对医生的技术是极大的挑战。「根据行业经验和指南建议,当踝关节内翻畸形超过 10 度时,就很难通过手术矫正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为了彻底解决患者的病痛,我们作为医生就是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给患者带去成功的希望。」
浙大四院骨科专家团队对樊阿姨的病情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严密的论证。患者存在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出现严重的内翻畸形,明显的骨缺损。为了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踝关节功能,改善畸形,对置换手术的精准放置也有较高的要求。
于是,骨科团队通过薄层 CT 扫描,把手术部位进行 3D 重建,1:1 复制「扫描」到电脑上,并精准制定手术操作方案。
术前经过三维重建、模型打印、手术截骨导板设计、计算机辅助术前手术计划模拟等程序,为她 量身打造 了人工踝关节假体,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精确度。
通过 3D 模型,能清楚测量手术截骨的骨量,假体的模样和尺寸以及安装植入的角度等等。看着如此详细的手术规划,樊阿姨彻底地放心了。
手术进行了 2 个多小时,陈王震主任医师团队先后实施 全踝关节置换术+周围跟腱松解术+内踝截骨术,尽可能多的保留了原本的骨量,保障踝关节功能。
顺利完成手术后,患者就开始按照康复计划进行科学的功能锻炼。术后第二天,脚背踝关节活动度恢复到 15°—20°。术后第三天,已经能够下地在病房里走路。
陈王震主任医师介绍,踝关节骨关节炎 是导致踝关节疼痛、活动障碍的最常见原因,由于踝关节部位结构特殊、软组织覆盖少、软组织平衡等因素,操作难度大,手术精准度及成功率受到影响,以往只能行关节融合来解决问题。对于病变较严重的终末期关节炎患者,或者出现踝关节的疼痛、功能障碍、畸形,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
相比以往的关节融合术,浙大四院骨科开展的踝关节置换手术,可 有效缓解 患者疼痛、纠正畸形,保留踝关节功能。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