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日常中,我频繁遇到家长们因孩子的身高问题而焦虑,诸如「我家孩子 12 岁了,身高才 1 米 42,还能再长吗?」或「3 岁半的孩子身高 112 厘米,需要测骨龄吗?」等疑问。理解家长的担忧,但准确评估孩子的生长情况需基于具体信息。
评估孩子的身高潜力,我们需要综合考虑生长速度、骨龄以及骨龄的变化趋势等因素,从而确定孩子当前所处的生长曲线,并与家长的期望身高进行对比,判断孩子身高是否达标。然而,预测孩子未来的具体身高是一个长期且动态的过程,需要持续观察。
多年门诊经验告诉我,孩子未来身高增长困难的迹象,在其生长过程中往往有迹可循。家长需警惕以下五种情况,它们可能是孩子身高增长受阻的信号:
骨龄是影响孩子身高的关键因素。有些孩子按年龄看身高尚可,但骨龄偏大 2 至 3 岁,身高水平就可能大幅下降。骨龄每偏大一岁,孩子就可能少长一年的身高,成年后身高可能减少 5-10 厘米。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晚长的孩子越来越少,而大骨龄的孩子却越来越多。因此,家长应尽早带孩子进行骨龄检测,一旦发现骨龄异常,及时干预。早期发现,干预方法更简单,效果也更佳。
在生长期间,孩子体重不宜过重,瘦一些的孩子更有利于长高。体重超标的孩子容易导致骨龄偏大,因为脂肪中的芳香化酶会改变体内激素水平,加速骨龄变化。
青春期前,孩子每年体重增长 4 到 5 斤左右较为适宜。对于已经骨龄偏大的孩子,如果骨龄大但身高也高,则不必过度焦虑;但如果骨龄大且身高不高,则需立即干预,同时控制骨龄和提高生长速度。
早产的孩子出生时身材矮小、免疫力差,容易生病。由于胃肠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不成熟,可能导致营养跟不上,生长激素等分泌和调节不完善,影响长高。
此外,足月但出生时身高体重不达标的孩子也需重视。虽然 80% 的孩子在两岁前能追赶上同龄儿童,但仍有部分孩子未能赶上,5 岁前需加倍努力。
身高虽受遗传影响,但也可通过科学管理进行改善。遗传不占优势的孩子,家长更应从小关注,不放弃努力。只要方法得当,大多数孩子都能在遗传基础上多长 5-10 厘米。
中医常说「脾胃虚,百病生」。许多来门诊看身高的孩子都存在脾胃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孩子免疫力低下、容易生病、营养吸收不良,进而影响身高增长。
80% 长得慢的孩子都因脾虚所致。对于这类孩子,解决脾胃问题是长高的关键。如果脾胃问题较轻,可通过调整饮食、运动、睡眠来改善;但如果已形成病理性脾虚,则需尽早干预,且越小的孩子越容易调整。
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以下症状:
1、胃口不好,不吃饭,挑食、厌食;
2、容易积食,长期不好,舌苔白、黄、厚腻,有口气;
3、睡眠不好,睡觉翻动多,多梦、易醒,趴睡;
4、出汗特别多,睡觉半小时后仍出汗,稍微一跑动就满头大汗;
5、排便不正常,周期长,两三天以上,干粗、羊屎蛋;
6、体质差,容易生病,抵抗力差,每次必中招;
7、个子矮、长速慢,瘦小、不长肉。
那么从现在开始,就应采取科学调理、温和助长的方法,让孩子在这个春天茁壮成长。
▲本文经由湖南妇女儿童医院中医儿科李雪冰主治医师审核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