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饭菜刚刚端上桌,孩子转身就想跑?
🍆 勺子送到娃面前,一把推开不张嘴?
🥔 辛苦做饭两小时,孩子就吃了几口?
家有「饭渣」宝宝,上述场景,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
面对「饭渣」宝宝,家长时常感叹「喂养困难、吃饭不易」。
看看下面这些『干饭』宝宝,是谁羡慕了😉?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饭渣」宝宝,真的就没有办法了吗?
喂养困难一般多发于婴幼儿时期,通常表现为喂养或进食困难、异常等,最终导致婴幼儿出现体重下降或者不增加等偏离儿童正常发育的状态。
根据婴幼儿的症状和表现,喂养困难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缺乏食欲型、挑食型、口腔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型、害怕进食型。
通俗点说,喂养困难就是吃不好,然后也长不好。
婴幼儿期体格生长偏离,不仅会在短期内影响儿童体格、智力发育及健康状况,还会影响其成年后的健康状况,甚至延续到下一代,形成恶性循环。
研究结果指出,喂养困难与食物选择、婴幼儿自身因素、喂养者、喂养环境以及喂养行为等因素密切相关。
食物因素
食物来源、品种、搭配与制作不当。
儿童内因
气质:难养型气质儿童大多情绪反应强烈、适应慢,易出现进食行为问题。
进食技能发育延迟:婴儿期延迟学习进食技能,或咀嚼吞咽能力发育延迟,对于颗粒状、块状食物不能正常咀嚼吞咽,导致进食问题。
不良进食经历:例如进食时有呛咳、被家长强迫喂食、进食时被训斥等,进食时可能出现「拒食」。
器质性疾病:例如食物过敏、胃食管返流症、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
家长问题
不理解婴儿进餐与自我择食意愿:例如:担心撒得多,不允许幼儿自己吃饭,从而导致儿童—家长互动不良。
强迫儿童进食:强迫儿童吃不喜欢或不愿意吃的食物,诱发儿童产生进食负担或焦虑。
母亲焦虑:对儿童吃饭期望值较高,不耐受儿童进食行为问题。
食物多样化
多样化的食物有利于营养均衡,允许小朋友在制作好的食物中自主选择,同时鼓励其进行更多尝试。
接受小朋友有少量不吃的食物,对于不喜欢或者不熟悉的食物种类,可以通过变换烹调方式、食物质地、多次提供等方式让其逐渐熟悉并适应。
为宝宝合理选择零食
零食优先选择奶制品、水果、蔬菜和坚果,安排在两次正餐之间。零食适量,不能影响正餐。
自主进食
提供与小朋友实际能力相适应的食物和进食方式。10~12 月龄的婴儿可以选择「手抓食物」,1 岁左右的婴幼儿开始学习使用勺子,允许「一片狼藉」的场面出现。
饮食行为良好
小朋友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外界干扰,从而失去对吃饭的兴趣。吃饭过程中,避免除餐具和食物以外的东西出现在餐桌上,营造良好的吃饭氛围。
限制进餐时间
每次进餐时间尽量控制在 20~30 分钟之内。时间过长,一方面小朋友注意力会不集中,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下一餐。
规律就餐
三餐规律,尽量固定进餐时间和地点,同时要保证适量的身体活动和充足的睡眠。
进行观察记录:
结合这些记录,可以更好地总结出宝宝吃饭情况。
及时就医:
及时到医院就诊,寻求专业人员帮助,细致的观察记录也有利于后续干预及调整。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