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5-04-07
原创

南昌大学二附院成功实施江西首例经小肠镜下 P-J 综合征小肠息肉切除术

近日,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成功实施一例高难度双气囊小肠镜下 P-J 综合征(黑斑息肉综合征)小肠多发息肉切除术。该手术由消化内科主任温志立指导,肠病组组长王芬芬主刀,填补了江西省内该技术领域的空白,为患有此类高难度的小肠息肉病患者带来了希望。

南昌大学二附院成功实施江西首例经小肠镜下 P-J 综合征小肠息肉切除术
科主任温志立教授

据了解,气囊小肠镜一般是用来检查小肠并诊断小肠疾病,很少用来做治疗。因为小肠肠壁薄、肠腔小、弯曲冗长且蠕动快,所以小肠镜下治疗远比胃镜和结肠镜下治疗困难。另外,P-J 综合征的小肠息肉具有量多、直径大和基底宽的特点,要在如同薄纸般的小肠肠腔内进行此类息肉切除,难度非常高,且出血穿孔风险大,对术者的小肠镜操作及息肉切除技术有着极高要求。肠病组王芬芬医师团队凭借丰富的小肠镜操作经验和 EMR 技术,顺利完成了此次高难度内镜手术,术中术后患者情况良好,成功为患者避免了再次开腹手术之苦,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南昌大学二附院成功实施江西首例经小肠镜下 P-J 综合征小肠息肉切除术
肠病组组长王芬芬医师行小肠镜操作中

该患者为一名青年男性,因「反复腹痛半月」入院。2018 年曾因「小肠息肉、肠套叠、肠梗阻」行小肠部分切除手术,口唇部因黑斑曾行激光治疗,其父亲患有多发性胃肠道息肉病史。患者入院后行胃镜肠镜提示胃、十二指肠、大肠有几十枚大小不等息肉,并行了部分息肉切除术。诊断考虑:P-J 综合征。

术前,温志立教授召集经管医师和肠病组团队对患者病情进行了充分评估及讨论,认为患者既往曾因小肠巨大息肉导致肠套叠及肠梗阻,进而行部分小肠切除手术;此次患者因腹痛入院,故应重点检查小肠是否存在较大息肉,如有应尽早切除,避免息肉继续长大导致再次小肠梗阻。

南昌大学二附院成功实施江西首例经小肠镜下 P-J 综合征小肠息肉切除术
温志立教授主持病例讨论

2025 年 3 月 24 日,王芬芬医师主操,麻醉科团队及消化内腔镜室刘亚君护士配合,为患者实施了经口联合经肛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及小肠多发息肉切除术。探查发现患者小肠腔内布满大小不等的息肉,面对一枚直径达 5 cm 的广基巨大息肉,团队采用分次圈套切除技术,通过精准黏膜下注射抬举病灶,最终完整切除所有目标息肉。在麻醉科及内镜室护理团队的配合下,手术历时 3 小时顺利完成,患者术后 5 天康复出院。

南昌大学二附院成功实施江西首例经小肠镜下 P-J 综合征小肠息肉切除术
空肠息肉及回肠息肉

J 综合征,全名为 Peutz-Jeghers 综合征,又称家族性黏膜皮肤色素沉着胃肠道息肉病,简称黑斑息肉综合征,是一种由 STK11 基因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目前无法治愈且较为罕见,其主要特征为反复复发的全消化道多发性息肉、皮肤黏膜色素沉着,以及胃肠道和非胃肠道癌症风险增加。患者常在口唇、四肢末端等部位出现黑色素沉着,胃肠道息肉可导致腹痛、便血、肠套叠、穿孔、恶变等表现。小肠镜是目前诊断及治疗 P-J 综合征小肠息肉最直接的方法,不仅可以明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分布,通过组织活检明确息肉性质及有无癌变发生,还可以进行内镜下息肉切除。

南昌大学二附院成功实施江西首例经小肠镜下 P-J 综合征小肠息肉切除术

近年来,在科主任温志立教授的带领下,南昌大学二附院消化内科肠病组王芬芬医师团队在炎症性肠病及各种疑难小肠病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突破。团队精湛的诊治技术、便捷的随访服务以及热情的服务态度也获得了广大肠病患者的称赞。此次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该院小肠镜治疗水平迈上新台阶,为复杂肠病患者提供了更优质的治疗选择。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