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10 日下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陆港院区神经内科,脑机接口手功能康复训练系统正式投入临床使用,并顺利完成首例患者康复训练。
患者丁某(化名),脑卒中导致左侧上肢肌力严重受限,在神经内科曹红梅副主任、商苏杭主治医生及屈彦总护士长护理团队的全程指导下,丁某佩戴脑电采集头环、软体手套等设备,完成了以「抓蝴蝶」「煎鸡蛋」为场景的趣味化手功能训练。训练过程中,丁某仅通过集中意念就能触发脑电信号,驱动软体手套完成抓握与伸展动作,其脑区激活程度与动作完成精准度均达到了预期目标。
「这种训练就像游戏一样有趣,让我更有信心恢复手部功能。」丁某在训练结束后兴奋地说道。
曹红梅副主任对系统的应用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脑机接口技术将康复从『肢体驱动』升级为『脑控驱动』,患者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这种心理激励对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商苏杭医生也补充道:「系统的趣味化设计降低了患者的焦虑感,多模态反馈机制强化了神经重塑效果,这些都是传统疗法无法达到的。」
传统手功能康复依赖机械重复动作,患者参与度低且易疲劳。
这套由西安臻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徐光华教授团队孵化)研发的脑机接口手功能康复训练系统基于国际前沿的「神经可塑性」理论,通过融合脑机接口(BCI)、虚拟现实(VR)和机器人控制技术,构建了「意念-动作-反馈」的闭环康复体系。
系统采用非侵入式柔性电极精准捕捉患者运动皮层脑电信号,结合自主研发的多模态自适应算法实现 1 秒内响应、90% 以上准确率的实时解码,驱动仿生手套完成抓握、伸展等精细动作;同时通过「抓蝴蝶」「煎鸡蛋」等生物运动 VR 场景提供视觉、触觉多模态反馈,激活患者中枢神经与外周肌肉的双向重塑回路,显著提升康复效率,推动康复医学向数据化、智能化转型。
随着《「十四五」规划纲要》对脑科学领域的政策支持,以及工信部、国家药监局对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的创新推动,脑机接口技术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临床。
该系统的落地应用,标志着西安交大一附院神经康复领域迈入了「脑机交互+智慧医疗」的新阶段,为脑卒中、脊髓损伤等患者的功能康复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西安交大一附院神经内科将不断深化智慧化病房建设,并联合社区医疗机构构建「院外-居家」康复网络,推动全周期精准康复管理,让科技的温度照亮每一名患者的康复之路。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