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临床儿科杂志
患儿,女,11 岁。入院前 1 周出现咳嗽,阵发性单声咳,伴少许黄痰,未诊治。
入院前 1 天咯血 2 次,每次量约 50 ml,呈鲜血含血凝块(图 1),无鼻衄,无气喘气促,无胸痛,无发热,无腹痛血便,无血尿,无关节肿痛,无皮疹。
就诊我院完善鼻咽镜及喉镜:鼻咽镜未见咽腔出血,声门下区见少许陈旧性血性分泌物附着;肺部 CT 平扫示右中下叶磨玻璃影(图 2),门诊予阿奇霉素静点 1 次,输液当天再次出现咯血 1 次,量较前减少,约 10 ml,为求进一步治疗,收治入院。患病以来,精神反应可,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减轻。
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入院辅助检查:入院完善肺动脉 CT 血管成像,未见肺动脉异常。同时完成术前准备,无支气管镜检查的禁忌症。入院第 2 天行电子支气管检查,镜下可见右下叶开口处结节样隆起,表面光滑未见血管搏动(图 3),右肺中下叶支气管内可见新鲜血液(图 4)。
请问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单选)
1. 支气管源性肿瘤(Bronchogenic Tumor)
2. 肺动静脉畸形(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3. 支气管 Dieulafoy 病(Bronchial Dieulafoy Disease,BDD)
4. 支气管内膜结核(Endobronchial tuberculosis)
3. 支气管 Dieulafoy 病(Bronchial Dieulafoy Disease,BDD)
为证实有无支气管动脉畸形,完善胸主动脉 CT 血管造影术,显示气管隆突下方增粗迂曲血管影,考虑增粗的支气管动脉(图 5)。请介入科会诊考虑血管发育异常,行支气管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造影显示右侧支气管动脉增粗、迂曲,末梢血管增多、紊乱,右下肺动脉分支异常显影(图 6),结合支气管镜检查、DSA 检查最终诊断支气管 Dieulafoy 病。
征得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后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术中以微导管超选择性插管至右侧支气管动脉主干之远段,透视下缓慢推注明胶海绵颗粒(350-560μm)行动脉栓塞;再次造影示目标血管二级以下分支血供中断,肺动脉分支异常显影消失(图 7)。术后患者未再咯血,术后随访 10 月无复发。
支气管 Dieulafoy 病(Bronchial Dieulafoy Disease,BDD)是一个非常罕见的支气管黏膜内的血管畸形,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该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好发于 45~60 岁,男女比例 2:1,其发病率不确切。临床特征是支气管黏膜下发育异常的动脉破裂出血,一旦出血破溃,出血量大而急,表现为反复或大量咯血,但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改变,临床上常被误诊或漏诊。
该病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病理诊断虽作为 BDD 诊断的金标准,但活检可导致致命性出血。临床上主要根据症状、支气管镜及支气管动脉造影检查综合诊断。支气管镜检查是发现 BDD 最常用方法,镜下典型特征为管腔内直径约 0.2~0.8 mm 的结节样新生物,部分表面覆盖白色分泌物或呈蚯蚓状突起,有或无血管搏动。对于咯血患儿,如果支气管镜下见到小而光滑隆起的病灶,应考虑到 BDD。但 BDD 的黏膜改变多样,支气管镜下无异常征象也不能排除。位于病变区域的血管畸形是 BDD 的关键特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则能够清晰显示异常血管的迂曲、扩张。
因此,儿童不明原因的咯血,支气管镜检查发现支气管黏膜小而光滑隆起的病灶,考虑支气管 Dieulafoy 病时可行支气管动脉 DSA 进一步明确诊断。切勿盲目活检,其可能引起致命大出血。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是目前治疗儿童 BDD 的主要方法,对于 BAE 失败、栓塞后再次咯血或不能行栓塞的患者,需行肺叶切除手术治疗。
病例来源
本病例来自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
作者林丽华。
点击互动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经验和疑惑。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