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互联网大厂程序员猝死的新闻频频登上热搜,也让「担心自己会猝死」成了打工人的心病。当然,这种担心,绝不是杞人忧天。
猝死,或许比想象中离我们还要近。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0》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数高达 55 万,平均每分钟便会有 1 个人倒下。
问,为什么看起来挺健康的年轻人会突然猝死?
因为只是「看起来健康」。
答,很多猝死的年轻人,实际上已经患有冠心病,但平时没有症状,也没有做针对性检查。如果再加上过度劳累、应激刺激等因素干扰,更容易导致心源性猝死的悲剧。
猝死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死」这个后果,也在于「猝」所代表的猝不及防、突如其来和来不及反应。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才能避免下一场悲剧的发生?
世界卫生组织对猝死的定义是: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一般是指在急性发病后一小时内,最长不超过 6 小时),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临床上,猝死一般指突然发生的死亡,主要是心脏突然停跳。
引起猝死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大部分都与心血管疾病有关。最常见的是两类:心源性猝死、脑源性猝死。其中,心源性猝死是我国猝死发生的首要原因。在心血管疾病中死亡率排名第二的缺血性脑卒中,也就是俗称的「脑梗」,是脑源性猝死的病因之一。
无论心源性猝死,还是脑源性猝死,都和年龄关系密切,死亡率随着年龄增长而攀升。
那些因加班而晚睡的日子,因焦虑而吞下的烟酒,因忙碌而忽视的心慌……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将疲惫的年轻人一点点推向猝死的深渊。
1、不良生活习惯,是猝死的危险诱因
吸烟,饮酒,肥胖,不健康饮食,久坐不动
油腻的外卖、重口味的零食、三餐不规律、久坐不动……这些糟糕的生活习惯,都是造成猝死的隐性风险。
2、代谢相关疾病,是猝死的基础
血压增高(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高血脂(高脂血症)
很多常见的慢性病,例如高血压、高血糖等,都是冠心病和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3、过度疲劳,让猝死更近一步
长期的睡眠不足,不仅会增加因心血管疾病而导致的猝死,还会提升因认知功能降低而发生事故的风险。
数据显示,我国约八成的白领处于过度疲劳状态。慢性疲劳应激,既是中青年人早发冠心病的病因,也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重要诱因,在心源性猝死的案例中占 65%~80%。
典型的心梗发作,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胸痛
突然的剧烈胸痛或胸部憋闷,疼痛时间超过 15 分钟不能缓解,同时伴有大汗、恶心、气短,此时就应加以警惕了。
胃痛、牙痛
部分患者会出现上腹部疼痛,常被误以为是胃痛;还有的患者会出现牙痛;如果没有牙周疾病或者胃部疾病的人,出现以上现象同样需要警惕。
出现濒死感
难以形容的濒死感,周身感到不适。
心律失常
有 75% 至 95% 的患者,在发病前一周内出现心律失常,24 小时内最多见。
一旦发生心源性猝死,最佳抢救时间只有短短的「黄金四分钟」:在 4 分钟内,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能获得最大的生还希望;心脏骤停超过 10 分钟,脑组织会受到不可逆的损害,最终导致脑死亡。
生活作息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注意合理饮食:减少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多食用绿色蔬菜、水果,避免暴饮暴食,积极戒烟戒酒。
合理体育锻炼:有心脑血管疾病或高危因素的人群,应避免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可进行一些低强度的运动,如徒步、太极拳等。对于肥厚性心肌病,尤其是有流出道梗阻的肥厚性心肌病的,应避免剧烈运动。
保持乐观心态: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避免各种不良情绪的刺激,特别是要防止暴怒及过重的心理压力。
定期随访体检:高危人群应每年针对心脑血管进行专项体检,日常监测血压、血糖,及时发现心脑血管问题并进行治疗,严格控制病情发展。
随身携带药品:心脑血管病患者要遵医嘱按时服药。此外,冠心病病人最好随身携带急救用药。
如果你曾担心过自己的健康,如果你已经意识到了问题,不妨给自己设立一些小目标吧:
今天早睡十分钟,明天多走一公里,挑战一个月不喝甜饮料,一年做一次全面体检。
猝死的悲剧,不应该一次又一次重现。这些小小的健康目标,就是自我拯救的第一步。
改变,就从今天开始吧!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