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5-04-28
原创

64 岁阿姨 20 多天两次脑梗!脑血管搭桥拨开「烟雾」谜团

3 月下旬,家住安徽的李阿姨突然言语含糊,并出现左侧肢体偏瘫。原来,今年已 64 岁的李阿姨十年前有过中风病史,曾在外院诊断患有烟雾病,并做过手术。这次又出现偏瘫,她和家人也意识到可能是烟雾病复发。在当地医院检查后发现,其颅内果然存在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初步诊断为烟雾病复发。但受制于当地的医疗条件,医生建议他转院治疗。

64 岁阿姨 20 多天两次脑梗!脑血管搭桥拨开「烟雾」谜团

4 月 7 日,李阿姨在家人陪同下来到上海天佑医院神经外科就诊,正好是神经外科张小军主任接诊。查体显示:李阿姨左侧肢体肌力 2 级,抬举困难,伴运动性失语。结合病史、神经系统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烟雾病复发引起的右侧大脑半球梗死。张小军主任随即安排患者住院治疗,迅速启动卒中二级预防,并安排进一步脑血管评估以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因家属担心李阿姨曾做过手术,若再做脑血管手术会有风险,还想通过药物治疗等待好转,可没料到,4 月 10 日,李阿姨病情突然加重,右侧肢体不自主抖动。头颅 MRI 检查显示左侧大脑半球额叶、顶叶及枕叶出现多发斑片状高信号影,DWI 序列呈明显高信号,提示脑梗死范围扩大。若不尽快手术,将可能发生严重的后果。

64 岁阿姨 20 多天两次脑梗!脑血管搭桥拨开「烟雾」谜团
MRA 检查结果

为阻止梗死灶进一步扩展,经过多学科会诊评估,张主任再次与家属沟通,征得同意后,张小军主任及其团队决定立即为李阿姨实施颅内外血管重建手术(搭桥手术)。

在术前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李阿姨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存在两个独立的低灌注危险区域,这一特殊血管病变特征正是她脑梗死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

「如果采用传统的单支搭桥,可能无法完全覆盖两个缺血区域,术后仍存在脑梗死复发风险。」 张小军主任介绍,「我们决定采用双搭桥手术方案,第一支吻合颞浅动脉前支与大脑中动脉额叶分支,改善前循环供血;第二支吻合颞浅动脉顶支与大脑中动脉顶叶分支,确保后循环灌注。这样既能实现血流的代偿,又能避免单一桥血管的过度负荷。」

64 岁阿姨 20 多天两次脑梗!脑血管搭桥拨开「烟雾」谜团
64 岁阿姨 20 多天两次脑梗!脑血管搭桥拨开「烟雾」谜团

术中,张小军主任及其团队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时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配合吲哚氰绿荧光造影技术准确评估吻合口通畅性及脑灌注改善情况。经过医护们的密切配合,手术顺利完成。术后评估显示两个危险区域的脑血流灌注均得到明显改善。

手术后,经过控制血压、抗氧化等综合治疗措施,李阿姨未出现高灌注、脑出血、桥血管闭塞等并发症。她可以自行抬高手臂和腿,左上肢肌力提高到 3 级。

64 岁阿姨 20 多天两次脑梗!脑血管搭桥拨开「烟雾」谜团

烟雾病病因不明且危害大

说起烟雾病,很多人误以为是吸烟导致的肺部疾病。实际上,这是一种以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为特征的脑血管疾病。烟雾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异常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过表达等多种机制相关,但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正常脑血管如同大树分枝,主干血液通过分支滋养脑组织。而烟雾病患者的主干血管发生堵塞,代偿性增生大量纤细的毛细血管,在造影图像上呈现类似烟雾的形态。这些新生血管不仅管径细小导致供血不足,而且血管壁脆弱易破裂,因此患者常表现为脑缺血或脑出血。」张小军主任对烟雾病做了形象的比喻。

临床上,患者出现的头晕、肢体麻木、言语障碍等症状容易与高血压性脑病相混淆,导致不少患者(尤其是儿童)因误诊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此外,诊断时还需注意鉴别单侧烟雾病和类烟雾病,这需要通过全面评估和多模态检查来辅助诊断。

颅内外血管重建术为主要治疗手段

根据国内外最新诊疗指南,烟雾病的规范化诊疗需要系统性的评估和治疗方案。脑血管造影(DSA)必须包含双侧颈外动脉的超选造影,以全面评估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同时,术前术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提供血流动力学参数,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64 岁阿姨 20 多天两次脑梗!脑血管搭桥拨开「烟雾」谜团

颅内外血管重建手术是目前治疗烟雾病的主要方法。该手术不仅能有效防治缺血性卒中,还可降低出血风险。术后的中长期随访发现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烟雾血管消退,颅内外血管重建手术对烟雾病所引起的认知减退也有明显的防范作用。 

鉴于烟雾病具有进展性特点,专家建议确诊后应尽早手术干预。对于已发生脑卒中的患者,需等度过急性期(通常 1-3 个月)后再行手术治疗。术前必须进行全面的影像学和血流动力学评估,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并严格控制手术时间及血管阻断时间。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