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06-24
原创

强迫症离我们有多远

生活中,精神障碍是大部分人群难于接受的疾病,特别是家人,都羞于提及。但强迫症,却是人们常用来「自黑」的「梗」。比如:摸过别人的东西要马上洗手,物品放置一定要按分类摆放整齐,出门后担心家里的门窗没有锁好……这些人经常自嘲说自己有强迫症,不这样感觉不自在。然而真正的强迫症患者,可不会像一般人说得这么轻松,会比想象中的还要「崩溃」!他们的强迫性行为会变得不像正常人一样思考,无法集中注意力,会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明知行为无意义却无法控制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全世界范围内患病率为 0.8%-3%,国内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强迫症患病率是 1.63%,平均发病年龄为 20 岁,约 2/3 的患者症状起病于 25 岁前,女性患病率稍高于男性。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情感障碍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刘家洪结合他的接诊经历,介绍三个强迫症的案例,为读者普及强迫症的相关知识。

案例一

吴女士,30 岁,已婚。吴女士说自己开车时,常常脑子里会出现「刚才是否撞到人了」的念头,一开始能通过自我安慰「想多了」或者询问坐在身边的人来自我排解,后来越发严重,连坐车都会出现「是否撞到人了」的念头,并开始感到焦虑、紧张,经常需要停下车反复确认没有撞到人后才能继续开车或乘车。有时站在窗户边时 (吴女士家住 11 楼) 担心自己会控制不住从楼上跳下去;看到尖锐的厨具或刀就担心自己会拿着它们去伤害自己的孩子等。这些想法越想控制它,越是无济于事,因此吴女士变得不敢出门、不敢进厨房做饭、刻意要避开窗户,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实在熬不下去后在丈夫的陪伴下来门诊就诊。

案例二

小王今年 16 岁,高二在读。刚到门诊就诊时,一直站着不愿意坐下,他说「担心诊间的椅子不干净,所以还是站着心里会好受些」。除此之外,上课的时候要反复擦自己的桌椅,不擦会觉得「桌椅可能不干净」;不愿意和同学接触,怕别人碰到自己或自己的手碰到别人而不干净;扔垃圾后会反复洗手,但洗好后还觉得「刚才有没有洗干净」。如此反复持续半年,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每次洗澡要花 23 小时,导致同寝室同学无法忍受,在老师建议下才到医院就诊。

案例三

陈先生,38 岁,平时做事认真,工作能力强。就诊前 2 个月因上级来检查,领导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此后就开始反复检查刚才做过的事情。比如逐字逐句反复核对文案,核对几遍后便安心,但过会儿又担心起来,越想越焦虑,便再次重新核对好几遍,因此经常延迟提交文件;下班回家后,会反复想今天在单位和同事的聊天内容会不会有什么问题,今天的工作会不会出现错误,这些想法想控制但又控制不住,感觉自己都要崩溃了,因此来到了刘家洪医生门诊。

刘家洪介绍,强迫症主要表现为一种反复持久出现的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明知道这些观念或动作无意义,却无法控制,为此深感焦虑或痛苦。从以上三个例子里的患者行为来看,他们都是患上了强迫症。

强迫症需长期坚持治疗

强迫症属于一种慢性病,无特效药物,而且容易反复发作,所以同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一样,需要长期坚持治疗。诊断强迫症没有那么简单,在症状典型性、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上都有一定的要求。大部分人有一些类似症状,但是只要还能正常地生活、工作、学习,一般没什么大问题,也可以自己慢慢修复,这就不属于强迫症。

强迫症有五大表征: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两者并存;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起源于患者本身,而不是他人强加的;试图抵制这种想法或行为,但往往是做「无用功」;症状引起的焦虑、痛苦情绪严重影响生活;症状至少持续两周。

强迫症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在治疗上也有一定的难度。给予患者充分的治疗时间,学会接纳自己的强迫症状,带着症状去生活,少想多做,尽可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积极发展个人兴趣,使精神活动能指向积极快乐的事物和环境,保持适量的学习或工作任务,提高自我认知思维能力;降低对身边事物和环境的刻板要求,放弃对完美的追求,增强个体适应环境的张力和弹性。强迫症患者的家人和朋友要主动了解强迫症的症状、病程特点、危险因素等知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鼓励他们表达情感,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安全感,提高治疗有效性。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