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5-04-23
原创

从数字认识痛风,让智能走进健康管理

痛风,曾经被称为「富贵病」,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它正悄悄影响着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每年 4 月 20 日为「世界痛风日」,今年是我国第 9 个「全民关注痛风日」,主题为「数字改变痛风」。

首先通过一些关键数字,带大家重新认识下痛风,了解如何通过它们掌控健康。

4——血尿酸的警戒线

当血尿酸水平超过 420μmol/L(非同日两次空腹检测),即称为高尿酸血症。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其来源包括:外源性(约 20%),主要来自食物中的嘌呤,如红肉、海鲜、浓汤等;内源性(约 80%),由人体细胞代谢产生。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温床」,但高尿酸血症≠痛风,有研究显示约 10% 的患者会发展为痛风。当过多的尿酸结晶沉积于关节、肾脏等部位,引发急性炎症反应,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就是痛风急性发作,严重时导致痛风石、肾结石甚至肾功能衰竭。长期的高尿酸血症不但会引起痛风和肾脏病变,还会引起心血管疾病及代谢综合征,危害多器官系统健康。

3——尿酸控制水平

痛风患者建议血尿酸降至 360μmol/L 以下,如存在痛风反复发作、痛风石或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等合并症的,建议控制到 300μmol/L 以下。据研究显示,在 37℃ 体温下,血尿酸超过 420μmol/L 时,血液中的尿酸会容易析出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各个组织脏器,而最常见的就是温度相对低的关节上。当血尿酸在 360μmol/L 以下时,已有的尿酸盐结晶会逐渐溶解。

2——日常饮水的目标、控制体重的目标

每天至少饮水 2000 ml,养成定时喝水的好习惯,对高尿酸人群来说尤其重要。充足饮水可以稀释血尿酸,促进尿酸排出,降低痛风风险。

BMI 指数(体重 kg / 身高 m²)控制在 24 以内是理想的。肥胖是高尿酸血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减重有助于尿酸下降。

1——嘌呤摄入量

建议摄入每 100 克嘌呤含量小于 150 mg 的食物。避免摄入动物内脏、海鲜、浓汤、酵母类等高嘌呤食物。嘌呤易溶于水,通过合理烹饪方式(如弃汤食用),可有效降低食物中嘌呤的摄入量。

0——痛风患者饮酒、饮料要「归零」

酒精、含糖饮料会抑制尿酸排泄、促进尿酸生成,是痛风的「隐形杀手」。一口不沾,是对关节最好的保护。

你知道吗?

人工智能(AI)

正在一步步改变痛风的

诊断、管理和预防方式哦~

AI 辅助诊断:早一步发现风险

传统上,会根据血尿酸值、关节症状和影像检查判断是否是痛风。但痛风症状「来去如风」,往往在急性发作期时,典型临床表现才得以充分显现。而现在,可以通过 AI 算法,对尿酸、肾功能、体重、饮食习惯等多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提早识别高风险人群。

智能穿戴设备:随时监测不掉队

现在,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开始支持体温、心率、血氧、血压、血糖、尿酸等的持续监测,结果日益精准。某些智能手环可以结合汗液和皮肤温度,间接分析代谢状态。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带有 AI 算法的 APP,会在你劳累、饮酒、体温升高等高风险时刻发出预警,像一个随身的「数字管家」,提醒你照顾好自己的关节。

AI 个体化管理:饮食、运动都有「私人教练」

AI 能根据你的个人特征,自动生成科学合理的低嘌呤食谱,有效解决了饮食管理方面的困扰,同时给出个性化运动建议;有些 AI 平台还能结合你的化验数据变化,调整饮食或药物建议,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AI 助力临床医生:精准治疗、节省时间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AI 也是好帮手。可以借助 AI 工具快速识别高危患者、优化药物方案、监测病情变化。某些 AI 系统还能分析病历+化验结果+影像资料,依托海量大数据构建的智能 AI 模型,能够深度剖析患者的基因信息、代谢特征以及既往用药记录,进而为患者精准推荐适宜的用药方案,打破了地域限制,让优质医疗资源得以更广泛地覆盖。

痛风是可防可治的代谢性疾病,关键在于控制尿酸、调整饮食、适量运动、定期监测。现在,有了 AI 的加持,我们可以更轻松地与它周旋。掌握数字,掌控健康,让 AI 成为你战胜痛风的健康盟友。树立长期的健康观念,才能真正远离痛风困扰!

Tips

若出现以下情况,

建议尽快至风湿免疫科或内分泌科就诊

突发关节红肿热痛(尤其是大脚趾)

反复发作性关节痛

触摸到皮下硬结(疑似痛风石)

尿酸长期超标,但无症状(需提前干预)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