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温湿热,各种毒虫进入活跃期,让不少市民饱受困扰。被这些毒虫叮咬后,除了 皮肤痛痒,还可能被 传染上疾病。
面对蚊虫滋扰,医生教你正确处理——
蚊子
蚊子是危害人类的头号生物,平均每年因蚊子而死亡的人数为 100 万,位列第一。
被咬后皮肤什么样?
被蚊子叮咬后,皮肤会立即出现一个圆形小包,摸起来蓬松柔软。很快,这个包会变得又红又硬,儿童皮肤更娇嫩,反应往往比大人更明显。
如何处理: 如果症状不重,皮肤没有破损,可用清凉油、花露水、风油精、或糖皮质激素软膏(如糠酸莫米松软膏)涂抹,有局部止痒的作用。必要时口服止痒药物(如氯雷他定)。
注意:警惕蚊媒传染病
合肥本地蚊子以普通叮咬为主,但蚊子仍有可能传播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等疾病。如果有南方或国外旅行史,被蚊虫叮咬后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就医时一定要主动告知医生,有助于明确诊断。
蜱虫
蜱虫,每年夏季总会引发热议的「热搜虫」。
蜱虫没吸血时很小,即使贴在身上也很难发现,吸饱了血后,身体会膨胀到几十甚至上百倍。大家 外出游玩后要仔细检查头皮、耳后、脚趾等部位,及时发现蜱虫。
蜱虫能传播多种可怕疾病,如 发热伴、莱姆病、森林脑炎 等。其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安徽省最常见的蜱传疾病,病死率可超过 10%。
被咬后皮肤什么样?
被叮咬处就像一个黑痣,因为蜱虫叮在皮肤上不松口,甚至叮入真皮和皮下组织,只露出黑色的尾部在皮肤外。
如何处理: 一旦确认为蜱虫叮咬, 千万不要硬拔或拍打,可以先用酒精麻醉蜱虫,用镊子在贴近皮肤的位置夹住其头部,缓慢垂直向上提起拔出。
如果自己无法处理,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急诊。在接下来的几周时间密切观察是否出现 发热、皮疹、恶心呕吐或其他异常症状,如有不适及时到医院就诊。
毒隐翅虫
毒隐翅虫,网络知名「飞天硫酸」,体型细长,红黑相间,十分醒目。
毒隐翅虫素是一种 强酸性的接触性毒素,一旦虫体被打烂或捻碎,毒液接触皮肤就会引起皮炎,令人产生瘙痒、刺痛和灼烧感。
接触后皮肤什么样?
皮肤上会出现条状、斑片状、点状的红斑、水泡或者脓包,消退后容易结痂和留疤。
如何处理: 发现有毒隐翅虫落在身上,一口气吹走即可,不要拍、捏虫体, 如果虫子的毒液接触到皮肤发生皮炎,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软膏(如糠酸莫米松软膏)。如果皮肤有破口,应及时去医院就诊进行抗感染或抗过敏治疗。
蜜蜂 马蜂
蜂蛰伤是夏季常见的意外之一。一般来说,蜜蜂毒性较弱;而马蜂(也叫胡蜂、黄蜂) 个头较大,毒性较强,可以连续蜇人。
蜂蛰伤皮肤什么样?
△蜜蜂蜇伤会留有毒刺
△马蜂蜇伤
局部反应
可出现皮肤 红肿、瘙痒、疼痛,严重者会发生 局部化脓、坏死。
全身反应
过敏反应
:全身红斑、风团,严重者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心动过速等,不及时救治则会因过敏性休克、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毒性反应:
肝肾毒性、肌肉毒性、心血管毒性及神经系统毒性。
如何处理: 蜜蜂蜇伤会留下毒刺,可用指甲轻轻刮出,再用肥皂水冲洗;马蜂蜇伤无刺残留,可用食醋冲洗。不确定蜂种时用清水冲洗,冰敷可消肿止痛。蜂蜇伤可能引起全身过敏及毒性反应,因此在蜇伤后应及时就医。
刺毛虫
不少刺毛虫颜色鲜艳,儿童很可能出于好奇去触摸它们。但其毛刺中含有毒液,一旦接触,很可能被蜇伤。
被蜇伤后皮肤什么样?
被毛毛虫蜇伤后,毛刺很可能留在皮肤中,从而引起皮肤刺痒、灼痛,稍久感到外痒内痛,有的还会出现风团或麻疹。
如何处理:用胶带反复粘贴患处拔除毒毛,之后使用碱性肥皂清洗患处皮肤,可外用炉甘石洗剂,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
蜈蚣
在安徽地区,夏季较常见蜈蚣咬伤,常伴随剧烈疼痛和瘙痒、麻木。严重者可出现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抽搐昏迷。
被咬后皮肤什么样?
被蜈蚣咬伤后,皮肤会出现两个淤点,伤后严重程度与蜈蚣大小及注入的毒液量有关。
如何处理:被咬伤后应立即远离蜈蚣出没区域,用肥皂水冲洗伤口中和毒液,可以冰敷肿胀部位缓解疼痛。若出现剧烈疼痛、过敏等严重反应,需立即就医。特别注意:切勿用嘴吸吮毒液,避免剧烈运动,儿童及过敏体质者应尽早就医。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