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心血管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可防可控,但不能根治。
随着年龄、环境、合并症等可逐渐进展,药物和改善生活方式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石,当出现: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应及时接受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疏通狭窄及闭塞血管的主要方法,「支架植入术」属于其中一种,实际 PCI 包括了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植入术、旋磨术、血栓抽吸术、切割球囊成形术等。
支架是冠心病最基本介入治疗技术,并非网上所言「支架已被淘汰」、「新技术取代支架」等,因此,关于支架的那些事我们务必要明白以下几点。
心脏支架能疏通局部狭窄较重的血管,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避免发生急性血管堵塞而导致心肌梗死,是用来救命的手段,并不能治愈冠心病。
临床上常遇到患者,谈支架而色变,认为支架是异物,对身体造成负担,甚至相信网络上毫无科学依据的偏方而耽误病情。
虽然支架存在一定的风险,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目前支架已经发展至二代药物洗脱支架 (DES)、三代生物可吸收支架 (BRS),介入技术成熟。
只要术后患者能遵照医生要求长期规范服药,术后出现支架内血栓、血管内膜增生再狭窄的风险都已大大降低。
平时大多数认为,有症状的冠心病患者,血管狭窄 70-75% 以上就需要安支架,这是比较片面的说法。
实际上介入医生需要在冠脉造影术中根据病变血管的位置、狭窄程度、供血心肌范围等来决定是否干预,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冠脉病变都能内科介入处理,比如左主干病变、多支血管弥漫性闭塞病变、严重钙化、分叉病变等,介入治疗风险极高、获益小。
此时会建议患者进一步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既心脏外科搭桥术。
『支架植入术』使用高压球囊把支架挤压嵌入斑块组织内紧贴血管壁,一般 3 个月后可以完全包埋在血管壁内,这个过程为「支架内皮化」。
随着时间推移,血管内皮增生,完全覆盖支架,与血管融为一体,因此活动、咳嗽、体位改变等均不会导致支架移位,同理支架也是无法再取出回收的。
心脏支架不能治愈冠心病,术后仍需长期服药延缓整个疾病进展,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再狭窄。
术后需口服两种抗血小板药物(简称「双抗」),根据病情 6-12 个月或更长时间后变为「单抗」,既一种抗血小板药物长期维持。
目前临床常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吲哚布芬、西洛他唑等,具体服药时长或服药类型,医生会根据患者病变情况、血栓及出血风险、药物耐受情况等选择个体化方案。
目前市面上使用的心脏支架为钴铬合金、镍钛合金或者生物可吸收材料,磁共振并不会对其产生影响。
国内外专家已明确指出:目前市面上使用的所有冠脉支架都是经过验证为非磁性的,可以安全进行 3.0T 及以下的磁共振检查,可以在术后患者病情稳定后行磁共振检查。
对于 2007 年以前弱磁性的外周动脉支架,通常在植入 6 周后也可以行磁共振检查。除去早年支架面世时存在弱磁性,近 10 年内的支架均不受核磁影响。
支架术后需要在 1 月、3 月、6 月复查肝肾功、凝血功能、血脂、心电图等了解有无药物副作用、血脂是否达标、血压血糖控制情况等。
9-12 个月复查一次冠脉造影了解支架及其他血管情况。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支架术后若出现明显胸闷、胸痛等不适都要随时复查。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