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步伐的加快及工作压力的增大,在大城市拼搏的人们往往选择先忙事业,等工作稳定了才准备怀孕。这样一来,迫切需要进行排卵监测来指导受孕的人群增加了。她们中有些人备孕年纪较大,也有些因为种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步伐的加快及工作压力的增大,在大城市拼搏的人们往往选择先忙事业,等工作稳定了才准备怀孕。
这样一来,迫切需要进行排卵监测来指导受孕的人群增加了。
她们中有些人备孕年纪较大,也有些因为种种原因需要尽快怀孕;还有些月经异常的女性也需要了解卵巢排卵功能,来知道如何治疗月经相关的问题。
所以,如何进行排卵监测,有哪些排卵监测方法就成了很多女性关心的话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内容吧。
排卵监测的方法
排卵是受孕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也是月经是否正常的一项因素。
女性一生中约有 400~500 个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出,每一个月经周期一般只有一个卵泡能完全发育成熟排出,而卵子排出后存活时间<24 小时,可见抓住这一时机去受孕多么重要。
对于备孕女性来讲,排卵监测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受孕率;而对于月经异常的女性来讲,了解卵巢排卵功能可以指导治疗。
临床上常用的排卵监测方法有基础体温的测定,B 超下卵泡监测,血孕酮水平的测定和排卵试纸检测。
基础体温的测定
基础体温测定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反映卵巢有无排卵及卵巢功能的方法。
一般排卵会在月经的 14 天前,排卵前基础体温偏低,排卵后基础体温会上升 0.3-0.5 度,持续至少 10 天,并在下次月经前再次下降。
如果受孕了,则基础体温不下降。所以可以通过测量基础体温来反应有无排卵以及卵巢功能如何。
具体测量方法是在每天早晨固定时间醒后,尚未起床、没上厕所、未进食喝水、不说话的情况下,将专门的基础体温计放在舌下来测量体温。在测量期间每天不要熬夜,应当保证充足的睡眠。
将每天测量到的基础体温记录在横坐标为日期、纵坐标为体温的表格上,并在表格下方标记月经情况、同房情况、服药信息等。连续测量三个月经周期的基础体温,观察体温的变化情况。
如果基础体温是双相(有低温期,也有高温期)的,则表示有排卵可能。
如果基础体温是单相的(持续低温,没有显著高温),则表示没有排卵。
基础体温测定是一种在家就能自主完成的测定方法,尤其适合月经不规律,又没时间去医院监测的女性。
B 超下卵泡的监测
B 超下可以监测到卵泡的发育情况,来评估卵巢功能及排卵情况。
可以从月经第 10 天开始 B 超监测卵泡,排卵前卵泡直径可以增长到 16-30 mm,多数在 20-25 mm。但需要动态的 B 超监测卵泡的发育情况,才能确定有无排卵。
这种方法适合有时间定期去医院监测的女性。
血孕酮水平的测定
通过测定下次月经前 5~9 天的血孕酮水平,可以估计有无排卵。
如果月经周期规律 28 天一周期的话,可以在月经第 18~24 天抽血查孕酮水平。如果此时孕酮水平<3ng/ml,则可以在 2~3 天后再复查孕酮水平。
如果仍偏低则提示无排卵。如果孕酮水平>15.9nmol/L 提示有排卵,>6ng/ml 则表明卵巢的功能很好。
但对于月经不规律的女性来讲,较难预测下次来月经时间,也就较难确定孕酮测定时间。
另外,血孕酮水平的测定反应卵巢有无排卵,但无法估计哪天排的卵,所以比较适合只想了解卵巢有无排卵的女性。
排卵试纸的检测
有些女性使用市面上的排卵试纸来检测排卵。验尿排卵试纸则是通过检测尿里的黄体生成激素(LH)的峰值水平来预知是否排卵。
LH 是促进排卵的激素,LH 峰是即将排卵的标志,通常在排卵前 36 小时出现血 LH 峰,尿 LH 峰在血 LH 峰出现后的 12 小时内出现。
建议在 LH 峰出现前 1~2 天开始验尿,也就是在预计在排卵前 2~3 天开始验尿,这样可以动态地看到试纸的变化。
另外,由于不同的试纸要求的检测时间不一样,所以必须完全按照试纸盒的说明去操作。
还有些女性由于某些疾病影响排卵的判定,所以有 7% 的假阳性,因此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将检测的动态结果拿给医生看,医生根据病史及检测结果来给予指导。
一般精子排出后在阴道内存活的时间<5 天,卵子排出后存活的时间< 24 小时,所以对于备孕夫妇来讲,在排卵前 1~2 天同房受孕的可能性更大些。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排卵监测的方法,在医生的指导下同房受孕的概率会更高些。祝每一位女性都能拥有健康的卵巢,祝每一位备孕女性都能如期荣升为孕妈!
作者简介
郭英花,妇产科医生,副主任医师。
郭英花医生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获医学学士学位,后在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完成妇产科临床技能训练并获硕士学位。郭医生在妇产科临床工作 20 多年,在中日友好医院妇产科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及副主任医师。
她曾前往陕西府谷县人民医院及神木县医院进行理论和技能指导并在当地医院开展腹腔镜、宫腔镜技术。
郭医生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 21 篇,参编书 4 部,多次在国际、国内会议大会发言,曾担任欧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研究成员。
*声明:本内容仅代表文章来源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不构成实际治疗建议。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