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5-03-05
原创

打破幽门困境!黔江中心医院多学科协作成功救治「肥幽」新生儿

近日,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 小儿外科团队通过多学科协作,成功为一名出生仅 30 天的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HPS)新生儿实施微创幽门环肌切开术。该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在新生儿消化道畸形诊疗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为类似病例的救治积累了宝贵经验。

病例回顾

患儿因"出生后反复呕吐 20 余天,症状进行性加重"于我院儿内科就诊。经详细问诊及查体,结合胃肠超声显示幽门外径 1.4 cm、肌层厚度 0.37 cm 等典型影像学特征,确诊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多学科会诊确认手术指征后,患儿顺利转入外科治疗。

在精准麻醉团队的全程监护下,手术团队采用小切口幽门环肌切开术式,成功完成病灶处理。术后转入儿童重症医学科(PICU)监护 24 小时,患儿 6 小时后即恢复进水,20 小时后实现无呕吐喂养。复查超声显示幽门外径缩至 0.87 cm,肌层厚度降至 0.24 cm,术后第五日康复出院。

术前彩超结果

打破幽门困境!黔江中心医院多学科协作成功救治「肥幽」新生儿

打破幽门困境!黔江中心医院多学科协作成功救治「肥幽」新生儿
术前禁食 12 小时后胃肠减压引流出配方乳

打破幽门困境!黔江中心医院多学科协作成功救治「肥幽」新生儿
术中情况

打破幽门困境!黔江中心医院多学科协作成功救治「肥幽」新生儿
术后彩超结果

此次成功救治得益于儿内科团队及时诊断,得益于超声科团队精准检查,得益于小儿专科麻醉医师及护理团队保驾护航,得益于儿童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术后精心照料,更离不开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我院将继续发挥多学科优势,为更多患儿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

健康科普

1、什么是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这是 6 月大内婴儿常见的消化道畸形,表现为幽门肌层肥厚,引起的上消化道不完全性梗阻。

2、肥厚性幽门狭窄的病因?

病因尚不清楚,有肌层神经丛发育不全、消化道激素紊乱、遗传因素等学说。

3、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主要临床表现?

呕吐:呕吐为早期的主要症状,但每个患儿出现呕吐时间不一样。大多数在出生后 2~3 周发生,但也有极少数在生后 3~4 天或迟到 3~4 个月出现呕吐症状。呕吐是典型有规律的进行性加重,即从开始溢奶到喷射性呕吐,但不含胆汁。长期呕吐,可出现营养不良、消瘦,皮肤松弛有皱纹。

腹部体征:体检时可见上腹部较膨隆,而下腹部则平坦柔软,约 95% 的患儿上腹部可见胃蠕动波,起自左肋下向右上腹移动后消失,一般在喂奶时或饮食后易看到。右上腹肋缘下腹直肌外缘处可触及橄榄样幽门肿块,约 1~2 cm 大小,在呕吐后胃排空时或腹肌松弛时则检出率更高,可达 90%。

4、如何诊断肥厚性幽门狭窄?

1、根据患儿典型呕吐病史,即生后 2~3 周出现呕吐,进行性加强,呈喷射状,呕吐物不含胆汁,仅是奶及奶块,即应疑为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

2、上腹部可见胃蠕动波并能触及橄榄样肿块,即可诊断。

3、若不能扪及肿块,则须进行 B 超检查。诊断标准为幽门肌肥厚 ≥ 3.5 mm,幽门管内径<3 mm,幽门管长度>15 mm。B 超现已成为首选的辅助诊断方法。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