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春天,张女士因一次普通感冒后突然出现声音嘶哑,起初以为是咽喉炎,但症状持续加重。一年来她辗转多家医院检查,尝试了多种药物和嗓音训练,却始终无法改善。随着时间推移,她发声变得费力,甚至出现轻微呛咳。
声音嘶哑看似小事,但对一个需要频繁沟通的职场女性来说,简直是致命打击。」张女士回忆道。随着病情加重,她逐渐有意识逃避社交活动,甚至因发声疲劳而焦虑失眠。
今年 1 月,张女士坐高铁来到武汉,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嗓音门诊求助。接诊的王燕副教授为她实施电子鼻咽喉镜检查显示:左侧声带运动受限,呈现典型的麻痹状态,发声时声门闭合不全,而进一步的头颅、胸部、颈部 CT 及甲状腺 B 超等检查均未发现明确病因。王燕分析,张女士的声带损伤可能源于病毒感染引起的神经功能异常,而非肿瘤、外伤等显性诱因,基于此,张女士被诊断为「特发性声带麻痹」。
面对复杂的病情,王燕副教授带领团队进行了详尽讨论,根据张女士病情特点决定采用「支撑喉镜下自体脂肪声带注射术」。术中,在全麻状态下,医生从张女士腹部提取少量脂肪及筋膜组织,经剪碎、活性处理后形成复合体,使它同时具备了脂肪的填充特性和筋膜的支撑特性。随后通过使用支撑喉镜来暴露声带,在显微镜的辅助下,精确定位注射点,并实时调整注射量以改善声带的形态,整个手术过程仅耗时 30 分钟顺利完成。
三个月随访时,电子喉镜显示声门闭合度接近正常水平。更令人振奋的是,声学分析显示其发声效率提升近 90%,日常交流与工作已无障碍。
王燕副教授介绍,声音嘶哑、呛咳、误吸这些看似寻常的症状背后,实则可能是声带功能的严重损伤。声带麻痹不仅影响发声,更威胁呼吸和吞咽功能,若声门闭合不全加重,可能引发误吸、反复肺部感染等严重后果。单侧声带麻痹的病因复杂,从感染、外伤到肿瘤、神经退行性病变,每一例患者都需个性化诊疗。
「声带不仅是发声器官,更是呼吸与生命的守护者。」王燕副教授提醒,若出现持续超过 2 周的声音嘶哑、呼吸不畅或吞咽障碍(饮水呛咳),应尽早就医排查声带麻痹等潜在问题。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