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做过手术,也没受过伤,胆囊为什么就没了?」近 3 年来,湖北武汉邓女士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扰着。近日,她终于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区肝胆外科解惑:原来是胆结石导致了胆囊萎缩。专家表示,胆囊萎缩是癌前病变,应尽早处理以防大患。
邓女士今年 65 岁,3 年前她在一次体检中被告知「胆囊未见显示」。当时不以为意的她,今年初又在体检时被告知同样的结果。引起警惕后,邓女士辗转多家医院求诊,反复进行 B 超、CT 等检查,却仍然没有找到「离奇失踪」的胆囊。一周前,为解开心中疑惑,邓女士找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肝胆外科主任丁佑铭教授处求诊。
接诊后,丁佑铭教授详细了解了她的病史,并反复仔细审阅 CT 影像胶片资料。经过认真分析,丁佑铭指着胶片上一处「低密度影」,斩钉截铁的说,「你看这里,你的胆囊还在,只是萎缩得非常厉害!」
「消失」的胆囊虽然找到了,但对于邓女士来说却不是个好消息。丁佑铭表示,胆囊萎缩是癌前病变的重要信号,要尽早处理。为彻底解除「癌变危机」,丁佑铭团队为邓女士制定了治疗方案,决定实施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术中手术团队发现,邓女士胆囊附近区域被厚厚的大网膜、肠管所覆盖,这正是干扰 B 超等检查准确性的关键原因之一。丁佑铭带领团队成员赵凯亮副教授等逐层分离,发现胆囊的确还在、只是萎缩得犹如一颗「板栗」大小,并且与周围肝总管等结构形成致密粘连,导致胆总管扩张如指粗。
术中稍有不慎,极易引起胆管及血管损伤。凭借深厚的腹腔镜手术功底和胆道解剖认知,丁佑铭教授带领团队如「庖丁解牛」一般细心游离出潜在间隙。仅 30 分钟顺利切除萎缩胆囊,并实现零出血、无胆漏。
术后解剖胆囊发现,一颗直径约 1.5 厘米的黄白色结石紧紧卡在胆囊腔中。万幸的是,术中快速病检提示为慢性胆囊炎,还未发现癌变征象。术后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医护团队精心护理,邓女士恢复迅速。
丁佑铭教授解释,当胆囊内形成结石后,结石会反复刺激胆囊壁,引起胆囊炎症的反复发作。长期的炎症刺激可使胆囊壁逐渐增厚、纤维化,进而导致胆囊的收缩功能减退甚至丧失。随着病情的进展,胆囊会逐渐失去原有的形态和功能,出现萎缩变小的情况。
丁佑铭教授特别提醒,胆囊一旦萎缩后,在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下极易诱发胆囊癌变,建议患者及时切除病变胆囊,切莫因「没症状」而延误治疗。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