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3-04-04
原创

青大附院关节外科张海宁教授团队成功完成机器人膝关节单间室置换术

近日,青大附院关节外科张海宁教授团队成功 Mako 机器人辅助膝关节单间室置换术。

青大附院关节外科张海宁教授团队成功完成机器人膝关节单间室置换术

患者胡女士今年 82 岁,左侧膝关节疼痛十余年,半年前疼痛症状加重,需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

遂至青大附院关节外科就诊。张海宁教授在进行了全面的查体及影像学评估后,确定患者膝关节疼痛为膝关节内侧间室病变引发,结合相关病史及疾病特点,符合保膝治疗的手术适应症,决定为患者进行膝关节单间室置换手术治疗。

张海宁教授认为,患者为高龄女性,行单间室置换可进一步减小手术创伤,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增加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加快术后康复。为进一步提高手术的精准性,张海宁教授团队在术前对患者进行了下肢 CT 扫描,并根据其膝关节的个体解剖学特点,采用机器人术前智能规划系统进行模拟规划,评估术前及术后下肢力线、膝关节活动轨迹等参数,为患者量身打造了符合其解剖学特点的假体安放位置和手术方案。

青大附院关节外科张海宁教授团队成功完成机器人膝关节单间室置换术

术中,张海宁教授使用 Mako 机器人系统,依据术前规划,在 8 厘米的小切口内,利用 6 毫米的球磨钻精确进行骨床制备。在机器人实时反馈系统的监测及机械臂系统的加持下,手术计划得到了精准执行,操作精度达到亚毫米级水平,大大提高了操作的准确性,使假体与患者骨骼精准匹配。患者在术后当日已脱离助行器,可完全负重行走活动。

机器人系统辅助关节手术,使手术创伤更小,同时,机器人设定的安全操作区域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避免了韧带和骨质损伤、假体安放位置不良等情况。而膝关节单间室置换术的手术精准度相较于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更高,尤其对于高龄手术患者,由于缺少对患者骨骼及数据的定量评估及人为操作误差,加之老年患者骨质疏松等因素,易造成医源性骨折、术后假体下沉及疼痛、对侧间室退变等并发症。

机器人辅助膝关节单间室置换术,通过术前规划系统,可根据患者的骨骼数据进行精准规划,并完好地保留软骨下骨,有效避免术后假体下沉,采用的「嵌入型」假体设计也可与患者原始骨面进行精准匹配,更多地保留患者骨量,术后保留患者正常的本体感觉和空间位置觉。同时,在系统的实时监测下,主刀医师可更好地对手术计划进行反馈与调整,获得符合患者自身特点的假体安放位置,使手术更加精准、定量、个性化。

此次完成的机器人辅助膝关节单间室置换术,填补了山东省机器人膝关节单间室置换手术技术的空白,也是全省医疗机器人应用领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