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4-09-14
原创

异物进入孩子的耳鼻喉,家长可以怎么做?

在五彩斑斓的童年里

孩子们总对世界充满好奇心

也时不时探索自己的身体

小石头、小豆子、小玻璃球

通通塞入自己的耳朵、鼻子、嘴巴里

这一次次纯真的好奇「探险」

有时却会带来一些「小意外」

耳朵里的「危险迷航」

当异物被孩子塞进耳朵,就会造成外耳道异物。一些较小且无刺激的异物可能长期在外耳道里没什么异常感觉,而一些较大的异物会引起耳闷、耳痛、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异物被塞得越深,症状就越明显,严重时会压迫鼓膜,引起眩晕呕吐,甚至鼓膜穿孔。

Q:家长可以怎么做?

首先确保孩子情绪稳定,避免因哭闹或挣扎而加剧情况。

在良好的照明条件下,仔细检查外耳道是否有异物存在。可以轻轻往后下方向牵拉耳廓,使外耳道变直,让孩子耳朵朝下,轻轻摇晃头部,尝试让异物自然掉出。

如果异物未能自行掉出,或孩子出现耳痛、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应立即带孩子前往耳鼻咽喉科就诊。

如不慎造成外耳道损伤或鼓膜穿孔,务必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水或其他液体进入,以防感染。对于较小的鼓膜穿孔,大多能在 1~3 个月内自行愈合。若穿孔较大且无法自愈,可考虑手术。

鼻孔里的「不速之客」

鼻腔,这个呼吸的门户,也常成为孩子们探索的目标。小弹珠、积木块、纸团……这些看似无害的小物件,一旦进入鼻腔,就可能引发鼻塞、鼻出血、流脓性鼻涕,甚至呼出气体带有臭味。更危险的是,若异物深入鼻腔后部,还可能坠入喉、气管,造成窒息,危及生命。

Q:家长可以怎么做?

处理鼻腔异物时,应根据异物的性质与位置采取恰当的方法。

对于较小、无尖锐边缘的异物,如细碎食物残渣,可以尝试使用温水轻柔冲洗鼻腔,或利用消毒后的镊子及棉签,轻轻清除异物。

对于光滑的珠子之类的异物,最好不要尝试自行取出,以免异物滑入鼻腔更深处甚至误吸入呼吸道,导致处置更加困难甚至引起生命危险。

对于较大、位置较深或具有锋利边缘的异物,如玻璃碎片,请勿自行处理,应立即前往耳鼻咽喉科就诊,由专业医生安全地取出异物。

对于无法明确鼻腔内是否存在异物的情况,仍然需要专业医生借助鼻内镜及 CT 等影像学检查准确诊断,避免误诊或漏诊。

喉咙里的「惊险之旅」

喉部、气管或支气管内误吸入异物,统称为气道异物,常见的有花生、瓜子、果冻、骨头等,在进食或口含异物哭笑打闹时最常发生,表现为突然呛咳、无法发声、呼吸困难、面色青紫、口唇发绀。严重时会迅速出现意识丧失,甚至呼吸心跳停止。

Q:怎么预防?

如果给孩子喂食鱼汤或猪骨汤,务必过滤汤中的异物,避免混入鱼骨、猪骨等异物。

养成良好习惯,吃东西时应安静坐着,避免跑跳,不要边吃东西边说笑或者哭闹。

5 岁以下孩子尽量避免直接进食花生、瓜子等坚果类食物,可加工成坚果糊后再进食,任何年龄都应避免进食果冻。

Q:出现紧急情况时家长可以怎么做?

立即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

对于 1 岁以下的婴儿:可以使宝宝头朝下,身体倚靠在家长膝上,一手支撑宝宝头颈部。另一手快速在宝宝背部两肩胛骨之间拍击 5 次。如果上述不奏效,将孩子的身体翻转,用食指和中指用力压胸 5 次,如此反复,帮助宝宝将异物排出。

对于 1 岁以上幼儿:家长从后面用手臂环抱孩子腰部,一只手握拳,用拇指关节突出点顶在孩子剑突和肚脐之间,另一只手握在握拳的手上,连续快速向上、向后推压冲击 6~10 次,如此重复直指异物吐出。

切记,无论急救是否成功,在施救的同时,都应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

面对孩子们的好奇与探索

家长既要给予充分的支持与鼓励

也要时刻警惕潜在的危险

安全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妥善保管小物件,减少意外发生

掌握正确急救,为孩子健康护航

防患于未然,守护每一份纯真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