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5-04-16
原创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癌中之王」胰腺癌,你了解多少?

收录于专题: 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癌中之王」胰腺癌,你了解多少?
图片来源:99 子宫网

提到胰腺癌,不少朋友都会想到「癌中之王」的称号,让人闻之色变。

胰腺癌死亡率极高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较高的消化道肿瘤之一,据统计 5 年总生存率仅约 9%。在中国,胰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在男性中已超过膀胱癌成为排名第 7 位的肿瘤,且其致死率在全人群癌症相关死亡中同样排名第 7 位。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以及居民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胰腺癌的发病率将继续增长,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癌中之王」并不是想治就能治

目前,外科手术切除仍是胰腺癌最重要的治疗方式。但是由于胰腺癌早期症状隐匿,约 80% 的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在诊断明确时仅有 10%~20% 的患者有手术机会。

但有手术机会的患者,手术后的平均生存时间仅 19 个月,不能手术的中晚期胰腺癌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仅 3-5 个月。所以,在肿瘤领域素有「癌中之王」的称号。

胰腺癌的主要临床表现:

胰腺癌临床表现取决于癌的部位、病程早晚、有无转移以及邻近器官累及的情况。临床特点是整个病程短、病情发展快和迅速恶化。最多见的是上腹部饱胀不适、疼痛。

1. 腹痛

疼痛是胰腺癌的主要症状,不管癌位于胰腺头部或体尾部均有疼痛。除中腹或左上腹、右上腹部疼痛外,少数病例主诉为左右下腹、脐周或全腹痛,甚至有睾丸痛,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当癌累及内脏包膜、腹膜或腹膜后组织时,在相应部位可有压痛。

2. 黄疸

黄疸是胰腺癌,特别是胰头癌的重要表现。黄疸属于梗阻性,伴有小便深黄及陶土样大便,是由于胆总管下端受侵犯或被压所致。黄疸呈进行性加重,虽可以有轻微波动,但不可能完全消退。黄疸的暂时减轻,在早期与壶腹周围的炎症消退有关,晚期则由于侵入胆总管下端的肿瘤溃烂腐脱所致。

胰体尾癌在波及胰头时才出现黄疸。有些胰腺癌病人晚期出现黄疸是由于肝转移所致。约 1/4 的病人合并顽固性的皮肤瘙痒,往往为进行性。

3. 消化道症状

食欲不振最多见,其次为恶心、呕吐,也可出现腹泻或便秘、甚至黑便,腹泻常常为脂肪泻。

食欲不振与胆总管下端及胰腺导管被肿瘤阻塞,胆汁及胰液不能进入十二指肠有关。胰腺的梗阻性慢性胰腺炎导致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良,也必然会影响食欲。

少数病人出现梗阻性呕吐。约 10% 病人出现严重便秘。患者也可能因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良而致腹泻:脂肪泻为晚期的表现,但较罕见。

胰腺癌患者因肿瘤侵犯脾静脉或门静脉而栓塞,继发门静脉高压症,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偶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4. 消瘦、乏力

胰腺癌和其他癌不同,常在初期即有消瘦、乏力。

医生一般会通过以下检查评估是否有胰腺癌:

B 超及肿瘤标志物(CA19-9、CEA)可作为筛选性检查,CT 检查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PET/CT 能够定性及明确是否有转移。内镜超声 (EUS) 能够检出小于 2 cm 的小胰癌和包括胰腺原位癌在内的早期胰癌。

对于平均直径为 1.5 cm 的肿瘤其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 95% 和 93%。EUS 对胰腺癌病灶 (T) 及淋巴结转移 (N) 的分期评估优于 CT 及其他影像学方法。而胰腺癌确诊一般需要靠穿刺活检。

胰腺癌治疗方法:

目前的治疗仍然是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但是由于胰腺癌的可切除率低,所以针对无手术机会的中晚期胰腺癌的治疗是当今研究的热点。对于中晚期胰腺癌患者,目前主张还是采取多种治疗手段联合的综合治疗方案,包括化疗、放疗、靶向药物治疗、免疫药物疗法以及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HIFU)等。

其中,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HIFU)是一种基于超声波的热消融治疗,不需要穿刺,无放射性。在个别患者,还发现了 HIFU 也能够诱发机体抗肿瘤免疫作用,产生「免疫远隔效应」,即未治疗区域的肿瘤发生消退的现象。

综上所述,胰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善胰腺癌预后的关键。对于中晚期患者,我们可以联合多种治疗手段来达到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健康饮食,减少烟酒摄入,减少高脂肪食物和肉类的摄入,多食蔬菜、纤维素和维生素及绿茶和红茶均可降低患病风险。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