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5-06-13
原创

京医科普丨当「高致死率」遇上「低依从性」:如何筑牢疫苗防护链?

作者:成都京东方医院急诊医学科   冉倩雯

在健康中国 2030 的宏伟蓝图里,提升全民健康素质是核心目标,而预防疾病中疫苗接种作为最关键的防线之一,在防控破伤风和狂犬病这类高致死率疾病的发病中至关重要,然而,在现实中,疫苗全流程接种却面临诸多挑战,防控链条的断裂屡见不鲜。

近日,某一男性患者,39 岁,车祸致手部外伤来成都京东方医院就诊,行清创缝合后,在我院接种破伤风疫苗第一针后,后续患者去外院接种时,另外两家医院却告知患者无需接种后两针,这不仅反映出不同医疗机构间的认知差异,也体现出大众在面对疫苗建议时的困惑。

本文将结合「健康中国」战略目标,从认知、经济、政策等多维度解析这一困局,并与各位看者探讨破局之道。

一、 认知困境:医护人员与公众的「知识鸿沟」

破伤风是因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通过皮肤或黏膜破口侵入人体,在厌氧环境中繁殖并产生外毒素,引起的以全身骨骼肌持续强直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中毒性疾病,重症患者可发生喉痉挛、窒息、肺部感染和器官功能衰竭,在无医疗干预的情况下,病死率接近 100%,即使经过积极的综合治疗,全球范围病死率仍为 30%-50%,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潜在致命性疾病。狂犬病则是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缺乏特异性治疗,病死率几乎 100%。近年来,狂犬病报告死亡人数一直位居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给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尽管医学指南明确指出,外伤及狂犬病暴露后需及时进行伤口处理,以及根据患者伤口情况接种疫苗和注射被动免疫制剂,但在现实生活中,民众常常认为「小伤口无需处理」「宠物是家养的」或「仅需接种首针疫苗即可」等错误观念延误或中断接种。

而在医护人员层面同样存在认知分歧,部分医护人员对疫苗免疫程序的掌握不统一,例如破伤风疫苗是否需要全程接种可能因患者既往免疫史(如百白破疫苗接种时间)而产生分歧,反映了免疫程序标准化培训和宣教不足。

二、 经济枷锁:疫苗费用背后的民生之困

破伤风疫苗及狂犬病疫苗价格较高,全程接种费用可达数百甚至上千元,全国大部分省市未纳入医保,对于普通家庭,这笔支出往往成为阻碍接种的关键因素,让不少患者选择「赌一把」,放弃接种,埋下致命隐患。

三、政策资源缺失:「最后一公里」的阻碍

医疗机构缺乏推动全程接种的动力,同时缺乏相应激励政策推动疫苗处方的开具,间接阻碍了患者完成能够全程接种疫苗。

犬伤门诊、疫苗接种门诊多集中于城镇中心,且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偏远地区患者难以及时获得规范处置。导致「失苗率」居高不下。

四、「健康中国 2030」视角下的破局路径

根据「健康中国 2030」规划,我们能否完成由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 和全球狂犬病控制联盟 (GARC) 推出的《到 2030 年在全球范围内消除犬传人狂犬病死亡的全球战略计划》,这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精神健康及经济负担,还深刻影响着中国作为大国的国际形象。全民健康需从疾病治疗转向疾病预防为主,破解高致死性疾病疫苗接种困局,需多方协同:

1. 重塑价值定位:平衡预防与治疗

在国家药品政策与医保支付体系中,应显著提升预防性疫苗的战略地位和资源占比。将疫苗视为「治未病」的核心投入,而非单纯的成本支出。通过科学评估其长期健康效益和疾病负担降低效果,推动医保政策向预防端倾斜,将破伤风、狂犬病等关键疫苗全程接种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或提高报销比例,切实降低群众经济负担。

2. 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公卫守护者」动能

探索将医生开具疫苗处方、推动全程规范接种的工作成效,纳入绩效考核与「公共卫生贡献」评价体系。建立与接种量、接种完成率挂钩的专项奖励或补贴政策,从制度上激发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主动参与疫苗接种管理的积极性,使其成为筑牢防护链的坚实推动者。

3. 攻坚信息盲区:构建全民免疫档案

加速建立并完善全国统一、互联互通的电子疫苗接种信息系统,打破区域和机构壁垒,实现免疫记录终身可查、全国共享。这是解决历史接种记录不清、消除临床判断分歧、确保精准施种的技术基石。

4. 弥合资源鸿沟:强化基层服务网底

持续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偏远地区)犬伤处置和疫苗接种能力的投入与培训,推动医联体建设,使服务下沉,确保「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

5. 深化认知革命:全民共筑健康防线

持续创新科普形式,精准传递科学知识,消除公众疑虑,提升主动预防意识,使「疫苗防护」成为全民共识和自觉行动。

五、暴露后如何进行科学预防?

1、破伤风预防:一般人群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的使用,应结合风险分级与既往免疫史综合判断,原则如下: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及说明(2021 版)》的 TTCV 接种程序

疫苗种类

接种年(月)龄

3 月

4 月

5 月

18 月

6 岁

百白破疫苗

1 剂次

1 剂次

1 剂次

1 剂次

白破疫苗

1 剂次

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的使用

既往 TTCV 免疫史

最后 1 剂 TTCV 注射至今时间

风险分级

TTCV

被动免疫制剂

≧3 剂

<5 年

所有风险

无需

无需

≧3 剂

≧5 且<10 年

低风险

无需

无需

≧3 剂

≧5 且<10 年

高风险

加强 1 剂

无需

≧3 剂

≧10 年

所有分级

加强 1 剂

无需

<3 剂或免疫史不详

低风险

全程免疫

无需

<3 剂或免疫史不详

高风险

全程免疫

需要

≧6 岁儿童及成人 TTCV 全程免疫接种程序

第 1 剂次

第 2 剂次

第 3 剂次

推荐接种间隔

接种第 0 天

与第 1 剂次

间隔 4-8 周

与第 2 剂次

间隔 6-12 个月

最小接种间隔

4 周

6 个月

注:TTCV:是指含破伤风内毒素疫苗,包括吸附破伤风疫苗(TT)、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T)以及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DTaP)

低风险:6 小时进行医疗处理的浅表伤口,且未接触泥土、人或动物粪便及哺乳动物唾液等污染物。

高风险:未在 6 小时内进行医疗处理;伤口接触泥土、人或动物粪便及哺乳动物唾液等污染物;穿刺伤;撕脱伤;挤压伤;火器伤;烧烫伤及冻伤;存在未去除的缺血或坏死组织;伤口内有未去除的异物;已有感染征象伤口等。

针对患者是否能够提供破伤风免疫接种史的患者,一般认为:

(1)46 岁以上 (78 年以前)-无特别情况均认定为无免疫接种史;

(2)36 岁-46 岁 (78 年-88 年) 需询问病史-城镇患者大部分有免疫史、农村患者可能无免疫史;

(3)36 岁以下 (特别是 96 年以后出生) 的患者一般认定为有免疫接种史。

当然,上述说法也有争议,并非完全规范。

2、狂犬病预防

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是否患有狂犬病的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黏膜或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直接接触可能含有狂犬病毒的唾液或者组织,需及时处置伤口,按要求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根据需要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能大大减少狂犬病发病风险。狂犬病疫苗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狂犬病病毒的保护性抗体。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能特异低中和狂犬病病毒,减少狂犬病发病的可能。

处置原则

暴露分级

接触方式

风险分级

医师建议

Ⅰ级暴露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接触或者喂饲动物

2、完好的皮肤被舔舐

清洗暴露部位,无需进行医学处置

Ⅱ暴露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裸露的皮肤被轻咬

2、无明显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

轻度

应处置伤口并接种狂犬疫苗

Ⅲ暴露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单处或者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者抓伤

2、破损皮肤被舔舐

3、开放性伤口、黏膜被唾液或者组织污染

4、直接接触蝙蝠

重度

应处置伤口并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和接种狂犬病疫苗

首次暴露后的狂犬病疫苗接种越早越好,按照疫苗已批准使用的免疫程序接种,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 5 针免疫程序,于 0(注射当天),3、7、14 和 28 天各注射狂犬病疫苗 1 剂次,共注射 5 剂次。一种是「2-1-1」免疫程序,于 0 天注射 2 剂次(左、右上臂三角肌各注射 1 剂次),第 7、21 天各注射 1 剂次,共注射 4 剂次。

再次暴露后,若发生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应继续按照原有免疫程序完成剩余剂次的接种,全程接种后 3 个月内再次暴露者一般 不需要加强接种,全程接种后 3 个月及以上再次暴露者,应于 0、3 天各加强接种 1 剂次狂犬病疫苗。

六、总结与思考

破伤风与狂犬病的防控,是守护生命底线、践行「预防为主」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战场。本文揭示的困局——从公众认知鸿沟、医护人员标准不一,到经济负担沉重、基层服务可及性不足、跨机构协作断裂——正是当前筑牢疫苗防护链亟需突破的重重壁垒。

尤为值得深思的是我国破伤风免疫规划实施中的现实挑战,自 1978 年纳入免疫规划以来,由于地区发展差异、经济条件限制、以及特定历史时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如因「隐瞒二胎」等导致的接种记录缺失或不完整),使得相当一部分人群未能完成全程规范接种,这直接导致了临床实践中一个核心争议点:患者真实的既往免疫史往往难以准确追溯,给医护人员判断是否需全程接种或加强免疫带来了极大不确定性。同时,作为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手段,疫苗在医保报销体系中的地位与其在「健康中国 2030」战略中「疾病预防为主」的核心定位尚不匹配,报销比例低、覆盖范围有限的问题亟待解决。

面向未来,我们亟需在更高层面进行系统性破局。筑牢疫苗防护链,绝非一日之功,它要求政策制定者、医保支付方、医疗卫生机构、医务工作者以及每一位公民的共同担当。让我们以「健康中国 2030」为指引,将预防的关口前移,将资源的砝码向疫苗倾斜,将激励的导向对准公共卫生贡献,用科学的政策、互联的信息、可及的服务和全民的共识,共同编织一张抵御高致死率传染病的生命之网。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兑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承诺,迈向全民健康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 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24 年版)[Z].2024-10-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疾控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 年版)[Z].2023-09-1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 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 年版)[Z].2021-07-29.

[4] 殷文武,王传林,陈兰,等.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专家共识 [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9,53(7):668-679.

[5] 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北京大学创伤医学中心. 中国破伤风免疫预防专家共识 [J]. 中华外壳杂志,2018,56(3):161-167.

[6] 宋欣. 石家庄、南京两市人群创伤后破伤风疾病负担及基层医务人员破伤风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D]. 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0.

[7] 王笑晨,张楠,周伟忠,等. 江苏省狂犬病疾病负担研究 [J]. 中国公共卫生,2021,37(01):134-137.

[8]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Rabies vaccines:WHO position paper,April 2018- Recommendations[J],Vaccine,36(37):5500-5503.DOL:10.1016/j.vaccine.2018.06.061.

[9}Abela-Ridder B,Balogh de K,Kessels JA,et al.Global rabies control;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 and the Global Strategic Plan to eliminate dog-mediated human rabies[J].Rev Sci Tech,2018,37(2):741-749.DOL;10.20506/rst.37.2.2837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