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4-06-17
原创

巧识坐骨神经痛与腰椎间盘源性疼痛区别

日常生活中,有腰腿痛的人占比率很高,但是腰腿疼痛仅仅是一个症状,让众多腰腿痛患者最为头痛的问题是如何查明病因,往往是各处就医,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今天,就带大家一同了解关于腰腿痛的那些事。

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就是 腰椎间盘源性疼痛和坐骨神经痛,二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不细细辨认极易混淆,那么,该如何区分呢?

从病理变化了解一下二者的区别

一 、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病理变化:

1. 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在没有椎间盘突出时,椎间盘内部的病变也能引起下腰痛。

2. 椎间盘内紊乱,病理改变包括纤维环内裂和或炎性反应。

3. 椎间盘内神经的异常长入(窦椎神经、交通支、内脏神经、肉芽组织内血管壁交感神经)。

4. 神经根炎症水肿。

5. 椎间盘源性肌筋膜炎。

6. 椎间盘突出或膨出。

二、坐骨神经痛病理变化:

其实坐骨神经痛是一组疾病的症状,而非一种特指的疾病,坐骨神经痛是因神经根受到压迫后,引起的一种沿坐骨神经通路传递,由腰骶部经臀部向下肢放射至小腿,甚至足踝的疼痛。因为它是一组症状,所以一定要知道病因。

主要的病因:

1. 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

2. 腰椎管狭窄引发的坐骨神经痛;

3. 梨状肌综合征引发的坐骨神经痛;

4. 骶髂关节炎或盆腔炎症、肿瘤,也可能由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神经变性。

从二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区分

一、腰椎间盘源性疼痛临床表现:

1. 腰椎间盘源性疼痛座位时疼痛加重,不能久坐久站,疼痛晨轻暮重,疼痛位于下腰部,可向下肢放射,65% 伴有下肢膝以下的疼痛,可为单侧、劳累后疼痛加重。

2. 磁共振 MRI 显示:T2 像椎间盘黑盘征、纤维环后方高信号。

二、坐骨神经痛的临床表现:

坐骨神经痛的疼痛呈放射性,可持续性也可为阵发性,通常在打喷嚏、下蹲、弯腰时引发疼痛,疼痛主要位于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足外侧,可伴有患侧下肢麻木感,皮肤感觉异常,其所支配的肌群无力及坡行症状。

从治疗角度上二者也大不相同

一、腰椎间盘源性疼痛治疗:

1. 保守治疗:腰背肌功能锻炼,腰椎牵引,热疗磁疗,遵医嘱服用对症药物进行治疗。如以上治疗手段疼痛缓解不理想,可采取神经根阻滞治疗和局部痛点神经阻滞治疗。

2. 微创介入治疗:椎间盘热凝、椎间盘等离子消融。

二、坐骨神经痛治疗:

1. 保守治疗:冲击波疗法、红外线疗法,同时,遵医嘱服用对症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条件允许可行神经阻滞治疗,如梨状肌松解、椎管内或坐骨神经走行区域注射消炎镇痛液,由于神经阻滞使药液直达患处,所以治疗效果精准快速。

2. 微创介入治疗:依据坐骨神经痛的病因可以射频消融或椎间孔镜等微创技术,解除坐骨神经卡压从而缓解疼痛。

温馨提示:腰腿部的疼痛病因复杂,明确了病因才可精准治疗,就像打靶是否能打到十环,看清目标最重要,所以疼痛的问题需要专业的疼痛医生为您鉴别诊断。对于疼痛的治疗需遵循先保守、后微创、最后再考虑开放手术,而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是我们健康的保障。

参考内容:

(1) Wang G,Zhang Z,Liu J,Cheng L.Comparison of the effect of diagnosing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by sinuvertebral nerve block versus discoblock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Eur Spine J. 2023;32(6):2093-2100.

(2)李雪松,孟纯阳. 坐骨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2017,8(6):102-104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