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4-06-11
原创

孩子发热、咽痛、起红疹… 小心猩红热!

5-6 月是流行高峰期

最近猩红热正值流行高峰期,常有家长因为孩子发烧,担心「中招」猩红热而前来就诊。

在儿科门诊,有的家长提到已经很多年没听说过这种病了,还以为已经消失了。有的家长甚至压根就没听说过,还以为又是种新型病毒。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它。

Q1. 最近流行的猩红热是新型病原引起的吗?

猩红热一直存在,发病的主要是学龄前和学龄儿童。

孩子发热、咽痛、起红疹… 小心猩红热!
图片来源:bigstock

它是由 A 组链球菌(又叫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A 组链球菌是引起细菌性咽炎、扁桃体炎最常见的病原体。

Q2. 猩红热有什么表现?

猩红热的典型表现包括发热、咽痛,以及弥漫性红色皮疹。

起病时就开始发热咽痛,咽部充血明显,扁桃体肿大,还可能有脓苔、杨梅舌。发热一天后会全身出现鸡皮样红疹,伴轻微痒感,恢复期皮疹部分还有蜕皮。

Q3. 化脓性扁桃体炎和猩红热是什么关系?

化脓性扁桃体炎和猩红热都是 A 组链球菌引起的,只是表现略有不同。

化脓性扁桃体炎的典型表现是发热、咽痛,扁桃体红肿明显,甚至有脓苔,而猩红热患者会额外出现粗糙的鸡皮样红疹。

Q4. 婴幼儿会得猩红热,或是感染链球菌吗?

3 岁以下的婴幼儿是会感染链球菌的,但往往症状都不太典型。

如果家里有一个正在得猩红热的哥哥姐姐,小一点的宝宝却没有出现同样的症状,只是流涕、低热、淋巴结肿大等,可能就已经感染链球菌了。

孩子发热、咽痛、起红疹… 小心猩红热!
图片来源:bigstock

Q5. 只要扁桃体上有白色分泌物,就都是化脓吗?

不是所有的扁桃体红肿发炎都是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也不是所有扁桃体上的白色分泌物都是「化脓」。

儿童咽炎和扁桃体炎大部分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例如最近正好也在流行的腺病毒,也会让扁桃体出现白色分泌物,但那不是化脓,也不需要抗生素治疗。

因此,在确诊之前,不要贸然给孩子用药。

Q6. 如何快速确诊猩红热?

有经验的医生通过孩子发热、咽痛的病史,扁桃体红肿化脓及典型的皮疹表现,就能直接诊断猩红热了。

另外,还有一些简便、快速的检查方法可以帮助诊断,比如链球菌的咽拭子快速抗原检查和链球菌培养。

如果抗原阳性,基本可以确诊链球菌感染,就不再做咽拭子培养了。如果抗原阴性,通常还会再做培养,因为抗原假阴性的情况比较多,容易漏诊。链球菌培养的敏感性很高,但需要 1~3 天才能出结果。

这两项检查都需要在用抗生素之前采集标本,否则容易出现假阴性。

孩子发热、咽痛、起红疹… 小心猩红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里要特别提到家长们非常熟悉且迷之信任的血常规+CRP 检查。在感染猩红热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 CRP 通常会明显增高,但在某些病毒感染的早期,这些项目一样会有增高的表现。

所以对于怀疑猩红热的患儿来说,它们并不是十分靠谱的鉴别方法,一定要综合分析结果。

Q7. 还有哪些疾病容易跟猩红热混淆呢?

病毒性感冒

病毒性感冒除了发热、咽痛,还有流涕、咳嗽、声音嘶哑等表现,但猩红热往往没有这些「感冒」的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疱咽)

疱疹性咽峡炎发病时会出现高热、咽痛的症状,不仅咽部充血,软腭也会有一些出血点,早期不太容易和猩红热鉴别。但很快这些红点会变成疱疹,就很容易确诊疱咽了。

疱咽也会出现全身性的充血性皮疹,但比较光滑,而猩红热引起的鸡皮样疹很粗糙。同时,疱咽也会有流鼻涕、咳嗽、腹泻等类似「感冒」的表现。

孩子发热、咽痛、起红疹… 小心猩红热!
图片来源:bigstock

腺病毒

腺病毒感染会造成高热、扁桃体红肿,并伴有脓苔似的白色分泌物,很容易被误判为链球菌感染。但腺病毒的咽痛比较轻微,同时还可以有结膜炎、咳嗽、流涕的「感冒」表现。

简单的鉴别方法就是做腺病毒咽拭子抗原或核酸,可以直接确诊。

Q8. 得了猩红热,必须要吃抗生素吗?

我们都知道有些病毒感染不吃药也可以自愈,其实,细菌感染也是可以自愈的。

虽然大多数的猩红热不治疗也能自行缓解,但在少数情况下,它可以并发严重感染,或并发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一般确诊后都会积极采取抗感染治疗。

抗生素首选口服阿莫西林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青霉素过敏的也可以用头孢、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等代替。需要注意的是,抗生素治疗 1-3 天症状会明显缓解,但是此时不要擅自停药,一定要按医嘱完成疗程。

作者介绍

孩子发热、咽痛、起红疹… 小心猩红热!

赵涓

和睦家东城院区

和睦家建国门诊所

儿科医生

◆  赵涓医生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儿科专业。

◆  赵医生于 2013 年加入北京和睦家医院及卫星诊所,至今已在儿科领域执业 20 余年,坚持循证的医学理念,致力于社区医疗服务。

本文仅为科普,不作为诊疗依据,个人情况请遵医嘱。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