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4-05-17
原创

吃饱后犯困、头晕,警惕餐后低血压!

经常有患者说,有时候吃完饭就困得厉害,严重时走路都会头晕,感觉一点力气也没有,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 「春困」?NO,大家要注意了!这可能是「餐后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是一种常见的血压异常现象,许多人在餐后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血压下降。这种血压下降可能会引发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甚至可能导致晕厥或跌倒,严重影响身体健康。餐后低血压常见于高血压患者及 80 岁以上的老年人。除此之外,吸烟、低体重者、糖尿病、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也要注意。

什么是餐后低血压呢?

让我们来看一下餐后低血压的定义

餐后低血压是指餐后血压下降的生理现象,其诊断标准为:餐后收缩压下降幅度超过 20 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下降幅度超过 10 毫米汞柱。这种血压下降通常发生在餐后 30 分钟至 2 小时内,持续时间较短。

餐后低血压的发病机制

与内脏血流量有关

进食时,为了使进入消化道的食物得到较好的消化和吸收,迷走神经系统会处于相对兴奋的状态,胃、肠道、胰腺等内脏器官分泌出一些具有扩张血管作用的化学物质,能够扩张内脏的血管、增加血流量。

因为机体整体的血流量是基本恒定的,所以这样就造成了其他部位的器官血流量相对减少。当进餐后机体的心室率和外周血管的阻力未得到相应的增加时,就会出现餐后低血压。另外,大多数大餐比小餐对血压的影响幅度大,高碳水化合物对餐后血压影响较大。

与胃排空速度有关

胃排空加快、碳水化合物吸收加快、内脏血流增加,可能造成餐后血压明显下降。研究表明:减慢胃排空的速度、抑制葡萄糖吸收、减少胃肠肽的分泌或使用收缩内脏血管的药物,能改善餐后血压降低。

与机体的压力反射迟钝有关

血压波动时,压力反射机制启动,大多数年轻人进餐后心室率容易加快,老年人餐后的心室率反应比较迟钝,是由于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已发生钙化或者动脉粥样硬化,敏感性降低,进餐后交感神经功能代偿机制不全,不能做出快速反应。如自主神经功能损害患者的心率反应是消失的状态,则提示老年人餐后低血压的发生是与压力介导的心率反射不全有关。

餐后低血压症状表现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头晕、黑蒙、乏力、心慌,有些患者甚至会出现心绞痛症状。除了上述症状,餐后低血压还可能导致晕厥或跌倒,老年人群发病风险较高。

应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呢?

(一)无症状患者的治疗方式

无症状者应采取基础治疗预防餐后低血压的发生。日常应遵循均衡饮食的原则,减少摄入高糖、高盐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避免长时间禁食或过度饮食,合理安排餐后休息时间;保证每日摄入足够的水分,尤其是夏季,这样可维持血容量,预防血压下降。

(二)有症状患者的治疗方式

治疗基础病:采用利尿剂作为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餐后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建议选择非利尿剂降压药进行降压治疗;可选择改变服药时间,如偶尔忘记服用降压药,可少量进食后再补服;有些影响血压的药物(如扩血管药物),如无绝对指征建议停用;抗帕金森药物本身有降压作用,服用期间应注意加强监测。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合理膳食、适当运动锻炼、提高生活质量、远离餐后低血压。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