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4-02-27
原创

器利工精,「肠」治久安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2023 年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量位居全国第二

机遇把握 器利工精

2023 年 1 月,工信部等部门联合颁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鼓励有条件有需求的医院使用机器人实施精准微创手术。目前,不少手术已进入机器人时代,传统手术因为机器人的加入正在被快速改变。这样的改变也发生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肛肠外科,对于机器人带给医院、医生和患者的变化,医院副院长、肛肠外科主任医师宋章法有着切身体会。

早在 2018 年,浙大邵逸夫医院肛肠外科黄学锋和宋章法就赴香港学习机器人手术,「当时我们观看了一场『去葡萄皮』手术。葡萄的大小不过 1.5×1.5×2 厘米左右,葡萄皮只有 0.03 毫米之薄。出人意料的是,使用机器人给葡萄去皮,比直接用双手去皮更容易、更精细。这让我们很受震撼,也大受鼓舞。我们当时觉得医院有这样的大型设备能让患者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未来一定要好好利用机器人的优势。」黄学锋主任介绍:「浙大邵逸夫医院肛肠外科从成立之初一直秉承着微创理念,于 2018 年在浙江省率先开展机器人结直肠手术,目前已经完成了近 2000 例机器人手术。

回顾以往的数据,2018 年开展机器人手术 68 例,而 2023 年已经增加到了 522 例(全国第二),短短 5 年增加了近 7 倍。初期由于机器人台次偏少,手术医生都要到很晚才能轮到手术机会,但是作为医生,我们一直坚守帮助患者的初心,这样的信念驱使着我们团队一直努力坚持。」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机器人手术,背后体现的是浙大邵逸夫医院精湛的技术和机器人手术的诸多优势。对于外科医生来说,机器人手术其实是通过控制台操控机械臂来完成手术,外科医生仍然是手术的主导者;传统腹腔镜手术需要依赖助手的牵拉暴露,而机器人机械臂只受主刀控制,手术配合流畅度大大增加;机器人的机械臂可以自动滤除人手颤抖,同时手腕灵活,旋转角度达到 720°,能够在盆腔部位或者深部组织等狭小空间内进行仿真操作,让外科医生的技巧发挥的更加淋漓尽致。对于患者来说,特别是低位直肠癌患者,由于盆腔空间局限狭小,周边神经很多,就算依靠传统腹腔镜手术保住肛门,患者的大小便功能和性功能也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机器人手术恰恰是应对这一难点的有力武器。

机器人手术术中视野立体,具有三维放大的效果,使得手术操作更精准;机器人机械臂灵活的特性可以更好地保护患者神经和血管等组织,也让创伤变得更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对于外科手术的要求不仅仅是能够「肿瘤切下来」,而更加注重「功能保下来」。而机器人技术正符合这一需求,既兼顾根治肿瘤和微创,又最大限度保留了脏器功能,让「大手术」实现「小切口」「小损伤」,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机器人」这把「利器」,医生的手术做的更加得心应手,手术患者也有更多的获益。已有荟萃分析显示,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在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以及泌尿和性功能方面有显著性优势。国内也有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提示,在中低位直肠癌中机器人手术具有更好的肿瘤切除质量,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好。而浙大邵逸夫医院肛肠外科相关的回顾性研究分析也提示,在右半结肠癌中机器人手术有更高的淋巴结清扫率。

器利工精,「肠」治久安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2023 年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量位居全国第二

人机合一 结伴前进

浙大邵逸夫医院始终以微创为引领,大力发展机器人外科,拥有众多的原创或创新术式。2021 及 2022 年邵逸夫医院机器人(xi)单机手术量排名全国第一,2023 年排名全国第二,浙江省第一。同时,浙大邵逸夫医院还牵头成立了浙江省医师协会机器人外科专业委员会,牵头编写多项机器人外科相关的专家共识、临床指南以及质控标准。2024 年 1 月 4 日,国家限制类技术(人工智能辅助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培训基地和浙江省医师协会机器人手术规范化培训中心在浙大邵逸夫医院揭牌并正式运行。

「医院始终坚持精益求精,为全国各地的外科医生提供系统的、规范化的机器人手术培训。」为了规范手术机器人的使用和管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手术机器人的培训和考核是非常必要的。作为省卫健委第一批正式备案的「手术机器人」培训基地,浙大邵逸夫医院承担着手术机器人技术规范化培训、考核等一系列任务。

这意味着医院具备了开展手术机器人技术培训的资质和条件,能够为学员提供专业、规范的培训和考核服务。在硬件条件方面,机器人手术培训中心占地面积约 600 平方米,拥有干性训练室、湿性训练室和 300 平米动物手术房,配备行业前沿的现代化虚拟仿真教学设备与资源,提供高度仿真的培训环境和阶梯式专业临床培训。在师资方面,培训中心由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微创外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医院微创外科开拓者以及学科带头人蔡秀军院长领衔并担任中心主任。

医院拥有专业的师资力量,能够为学员提供系统性、先进性且个性化的机器人手术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手术机器人的基本原理、操作技巧、适应症与禁忌症、安全与风险等方面,包含全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包括:模拟机培训,器官以及模型培训,动物手术培训,以及手术实践培训)。在考核方面,医院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考核,确保学员具备合格的技能和能力。考核内容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核,只有通过考核的学员才能获得相应的证书,从而具备开展手术机器人技术的资质。

浙大邵逸夫医院作为省卫健委第一批正式备案的「人工智能辅助治疗技术(手术机器人)」培训基地,为推动手术机器人技术的规范化应用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相信省内外有意向的结直肠外科医生都可以来我们中心培训,从而使这项微创技术让更多的患者获益。」宋章法副院长强调。

器利工精,「肠」治久安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2023 年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量位居全国第二

直面挑战 肠治久安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近年来逐渐攀升,均居世界第三位。在全世界每年超过 10 万人被诊断为直肠癌的患者中,大约有 70% 是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早期难以发现,许多患者一经确诊即为中晚期,导致患者预后不佳。而对于非远处转移的直肠癌来说,其治疗方式中手术切除仍然是最为有效的。

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后吻合口血供差,漏的发生率较高,需要行保护性回肠造口保护低位吻合口,这种传统方法已沿用 160 多年,人工回肠造口往往需要在 3~6 月后再次手术回纳;治疗周期长、对患者生理、心理创伤大,占用了大量医疗资源。可崩解小肠转流支架则可解决肠造口问题。

这是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的临床发明,相关成果荣获浙江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它的原理是让支架代替「大便袋子」起到阻拦肠液流入大肠的作用,在支架的近端小肠内放置引流管把肠液引导到腹壁外。一般吻合口漏高发于术后前两周,而由特殊无害生物材料制成的可崩解支架三周左右会自动崩解,此时引流管和腹壁已经粘连形成窦道,把引流管拔除,肠液自然会流入大肠形成粪便,顺利从肛门排出,无需进行二次手术。支架法肠转流起到了等同于肠造口的效果,避免了长时间肠道改道结肠旷置导致的肠道微生态紊乱及肛门直肠功能下降,显著减轻患者生理、心理创伤,缩短了治疗周期及住院时间,大大节省了医疗资源。目前支架法肠转流术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开展,结果安全可靠。

「机器人联合可崩解小肠转流支架,两大技术的应用使得目前低位直肠癌患者手术质量和功能保护都有显著地提升。目前机器人手术最主要面临的就是价格昂贵的问题,随着多家国产机器人公司投入自主研发和临床研究相信不久一定会得到解决。对于结直肠外科,机器人手术必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