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4-01-22
原创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佘军军、于君教授团队在人体微生态系统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人体微生物群与各器官存在广泛且深入的相互交流,并进而组成人体「微生态系统」,在维持人体稳态、抗感染以及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等多方面扮演关键角色。

近年来,人们已经证实人体「微生态系统」失衡是导致多种疾病比如癌症、慢性心血管疾病、免疫代谢性疾病等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人体「微生态系统」的干预措施有望成为新的疾病治疗热点之一。然而,目前对于人体微生物群在不同器官位点的空间异质性、个体异质性以及微生物群跨器官传播等方面仍缺乏深入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佘军军、于君教授团队在人体微生态系统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佘军军教授、丁小明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教授团队历时 5 年攻关,全面采集人体 7 大器官(口腔、食管、胃、小肠、阑尾、大肠和皮肤)53 个解剖位点的 1608 份微生物样本,采用 16S rRNA 测序及 PacBio 三代全长测序技术,绘制详实的人体表面器官(内表面-全消化道;外表面-皮肤)细菌微生物群落全景图谱。鉴定出人体表面器官的共有核心微生物群及不同位点的特征性微生物群,揭示人体不同部位微生物群组成及分布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在此基础上,发现人体内微生物群在消化道不同位点及消化道黏膜-内容物间的传播和迁移规律,通过解析口腔微生物群对消化道微生物群落形成的深入影响,揭示一系列具有特定传播倾向的微生物在塑造不同消化道位点特征菌群中关键作用。最后,全面揭示不同位点消化道内微生物互作关系的普遍性和特异性,发现即使同类微生物间,也会随着解剖生理位置不同表现出极大的空间异质性。

这项研究为人体微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百科全书式」的基础性参考依据,为进一步认识微生物群在人体不同器官间的功能,及开发针对人体微生态系统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上述研究成果以「定义人体表面器官微生物群的生物位点景观图和潜在细菌迁移」(Defining the biogeographical map and potential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of microbiome in human surface organs)为题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佘军军、于君教授团队在人体微生态系统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佘军军教授和于君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为该论文的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为共同第一作者单位,中国西部创新港 Med-X 研究院肠道微生态研究所和人才高地实验平台为本研究提供实验支持。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陕西省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等项目支持。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