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4-01-11
原创

岳医科普 | 胃镜下的钩虫,你好吗?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环境卫生的提高,寄生虫感染虽有明显下降趋势,但岳池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医生在胃镜下经常可以见到:十二指肠球部、降部,可见数条长约 1 cm 左右、直径约 1 mm 的红色小虫子,一头扎进肠壁黏膜,正在贪婪地吸血,一个个还蠢蠢欲动。

看看,这是一种吸血的寄生虫——它叫十二指肠钩虫。

十二指肠钩虫病:

实际上钩虫病并非罕见病,钩虫感染为四大寄生虫病之一,全球约 2 亿人受累。在我国许多省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虽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肠道寄生虫病越来越少,很多医生不会想到寄生虫病。少了,并不是没有。在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而且症状隐匿,很容易漏诊,很多患者都是挨个排除常见病以后,医生才会想到寄生虫。所以,也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钩虫病的危害:

钩虫病是由钩虫寄生在人体胃肠道所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有缺铁性贫血、胃肠功能紊乱、营养不良,严重者可导致心功能不全以及发育障碍。

1. 钩蚴皮炎:钩蚴侵入处,可在 20-60 分钟内出现瘙痒、水肿、红斑,继而形成丘疹。1~2 天内转为水疱。一般于 1 周后自行消失。

2. 钩蚴肺炎:钩蚴移行过肺,穿破微血管进入肺泡时,可致肺部局部出血及炎症反应。一般在感染后 3~15 天内出现咳嗽、咳痰、血丝痰、发热或气喘症状,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重者可出现胸痛、持续性干咳、哮喘样发作。

3. 消化系统症状:病初食欲显著增加,但乏力、易倦,体重逐渐减轻,有「懒黄病」之称。肠壁受虫体损伤,形成慢性炎症,则有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偶见成虫寄生直肠,以致大便带鲜血。上腹部不适,按压或餐后减轻,常被误为溃疡病。

4. 贫血及循环系统症状:由于钩虫附着肠壁,咬伤处不断渗血及长期吸血,造成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和肠道功能失调等改变,以致形成不同程度的缺铁性小细胞性贫血。

5. 其他损害:长期缺铁及营养不良,可引起指趾扁甲、脆裂、反甲、毛发干燥易断。儿童患者重症最常见的症状为解柏油样黑便,腹泻、食欲减退等。体征有皮肤、粘膜苍白,心尖区可有收缩期杂音,肺偶可闻及啰音,肝、脾均有肿大等。可影响生长发育,成年可致性功能低落,孕妇则易致流产或死胎。

那什么情况下建议就医,甚至急诊就医?

在钩虫感染流行期间或钩虫病高发地区,与土壤、粪便、农作物接触后出现皮肤奇痒、烧灼感、充血、丘疹等症状时应尽早就医,当出现贫血以及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时应积极入院查明病因排除钩虫感染。

哪些手段可以直接杀灭钩虫?

钩虫卵及钩蚴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及土壤条件,通过改变外界生存环境来杀死钩虫,常采用的方法有粪尿混合贮存、高温堆肥、密封沼气粪池等杀灭粪便中的钩虫卵,亦可通过生石灰、氨水、尿素、敌百虫,含氯石灰、乙醇等化学方法杀死钩虫卵。

对于人体皮肤局部可用 25% 白矾水、2% 碘液,75% 酒精、石菖蒲头酊等药物涂抹消毒。

控制钩虫病主要措施: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预防钩虫感染。

1. 控制传染源

1)对带虫者和钩虫病患者,严格执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对感染率较高地区,可采用药物驱虫,有利于阻断钩虫病的传播。

3)一旦发现钩虫感染,及时上报,做好监测。

2. 切断传播途径

1)加强粪便无害化处理,避免粪便污染土壤、农作物。避免皮肤直接与污染土壤密切接触,防止钩蚴侵入皮肤.

2)加强食品卫生,不吃不卫生蔬菜,防止钩蚴经口感染。加强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外出归来、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

3)加强环境卫生,在农村地区定期对家庭周围环境进行清理消毒。

3. 保护易感人群

积极宣传钩虫感染的防治,提高对钩虫的认识。对于钩虫感染高风险地区以及易感染人群可采用驱虫药物进行预防。

人感染钩虫后是否需要治疗?主要治疗手段有哪些?

人感染钩虫后需要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对症治疗和病原学治疗,对症治疗应积极补充铁剂,纠正贫血,血象恢复正常后,应继续服用小剂量铁剂 2~3 个月。

对于孕妇和婴幼儿因钩虫感染造成贫血严重者,应给予小量输血,并给予高蛋白和维生素等营养丰富的饮食。病原学治疗包括钩蚴性皮炎的治疗和驱虫治疗,对于钩蚴性皮炎,应用皮肤透热疗法、左旋咪唑硼酸乙酸溶液涂于皮肤等治疗。

驱虫治疗:

常采用甲苯达唑、阿苯达唑等广谱驱虫药物治疗。此外三苯双胀、噻嘧啶及伊维菌素也具有较好的驱虫效果。

人感染钩虫后是否可治愈?治愈后还会复发吗?

钩虫感染后,大部分预后良好,能够完全恢复,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但对于婴幼儿,严重感染后可能会影响患儿生长发育迟缓、智力减退等,甚至导致患儿死亡等严重后果。

孕产妇严重感染钩虫可能造成胎儿早产、死胎等。此外,感染钩虫后人体不能产生抗体,所以患者可能会反复感染。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