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3-09-18
原创

幼儿误食毒蘑菇肝功能衰竭 西安交大一附院多学科联动创生命奇迹

2023 年 9 月 15 日下午,一位出院幼儿的家长来到交大一附院儿科门诊,怀着激动的心情表达了对医护人员的感激和谢意,感谢医院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在随后的家访中,家长也带来了大家期盼的好消息,孩子在家中食欲好、睡得香、活泼可爱,病痛的阴霾终于散去,阳光和欢笑再次回到这个家庭。

9 月 6 日清晨,西安交大一附院儿科周熙惠主任接到电话,有一名毒蘑菇中毒的 2 岁幼儿,在外院经过积极治疗后病情持续恶化,有可能需要肝移植,需要转诊至肝移植经验丰富的交大一附院进一步救治。闻讯,周熙惠主任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准备接诊。

幼儿误食毒蘑菇肝功能衰竭 西安交大一附院多学科联动创生命奇迹

当日 10 时 50 分,患儿转入交大一附院儿科监护病房,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开始了。接诊后得知,幼儿误食的蘑菇是肉褐鳞环柄菇,其所含的鹅膏毒肽属剧毒,会导致急性肝衰竭,致死率高达 80% 以上。由于幼儿年龄小、体重轻,发生中毒后病情比儿童和成人更加危急,即使进行肝移植,也要同「死神」抢时间。儿科立即给予药物解毒、脏器支持、改善凝血、抗炎护肝等治疗措施,同时紧急组建由儿科、感染科、肝胆外科、重症医学科等学科专家组成的救治团队。

紧急复查肝功、凝血等指标结果让人焦心:谷丙转氨酶 2518U/L(正常值<40)、谷草转氨酶 1487U/L(正常值<40),多项凝血因子显著降低,患儿生命危在旦夕。血液净化是清除毒物和治疗肝衰竭的重要措施,感染科和儿科人工肝治疗医护小组迅速为患儿进行了第一次血浆置换,维护静脉置管、血滤机转机、血流动力学监测……无缝衔接、高效协同的血浆置换治疗有条不紊的进行了 3 个小时,输血科也紧急调配了 800 毫升血浆予以保障。由于患儿凝血严重障碍,且伴有消化道活动性出血,人工肝治疗医护小组采用无肝素治疗方案,使血浆置换更加安全。与此同时,肝胆外科移植团队也同步启动了肝移植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为了从死神手中夺回这个宝贵的小生命,医院组织了全院大会诊。专家意见认为,尽管孩子父亲已经准备捐献肝脏,但孩子只有 2 岁多,移植手术毕竟有风险,术后还要终生服用抗免疫排斥的药物,应将肝移植作为最后的治疗手段,竭尽全力通过内科保守治疗挽救生命。专家团队经过分析研讨,为幼儿制订了更加缜密、完备的内科治疗方案。

幼儿误食毒蘑菇肝功能衰竭 西安交大一附院多学科联动创生命奇迹

住院期间,为减少输液需要反复穿刺外周静脉给幼儿带来的痛苦,儿科给孩子植入了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麻醉科专家来到床旁为患儿调整中心静脉置管的最佳位置。只有 2 岁的患儿对环境和治疗感到陌生和恐惧,家长也是紧张和焦虑。儿科在积极治疗的同时给予人文关怀,除了对童童家人般的关爱之外,在严格采取预防感染措施的基础上,让妈妈间歇陪伴在孩子床边,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

经过医护团队的全力救治,患儿的病情终于迎来转机——肝脏转氨酶逐渐下降,凝血功能逐渐改善,各项身体指标逐渐正常,患儿转危为安,最终避免了肝移植。在 7 个不眠不休与死神赛跑的日子后,患儿于 9 月 13 日痊愈出院,孩子妈妈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颜,心情激动的家人与医护人员紧紧拥抱在一起。

知识链接:

目前、已报道的毒蘑菇种类达 400 多种,其中含剧毒、对人有致死危险的蘑菇约 40 多种。蘑菇中毒常有家庭聚集和群体性发病的特点,社会危害性极大。蘑菇中毒的临床症状因其种类及所含毒素不同,表现各异,有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性黄疸型、脏器损害型,其中脏器损害型病情最为凶险,死亡率很高。毒蘑菇中毒目前还没有特效解毒剂。

需要警惕的是:食用毒菇后一段时间后,有些患者出现「假愈期」,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别是胃肠道症状好转,类似痊愈,但实际上内脏损害已经开始,此期稍有大意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毒蘑菇生长在小区、公园或者城市绿化带里,长相「人畜无害」,和食用蘑菇在形态上相似。预防蘑菇中毒,最重要的是不采食野生蘑菇,不购买来源不明、辨识不清种类的野生蘑菇。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