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3-07-31
原创

上瘾小剧场|当家中神兽苦闷烦躁时,我却只会禁止他上网?

不知不觉上瘾小剧场已经第三期啦,希望这个系列能够给到大家有意义的觉察与思考,从而更好得应对「上瘾」行为,以及背后的各种情绪与压力。

上一期关于多巴胺的分享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更有人因此获得灵感,创作了一段俏皮欢快的钢琴曲《多巴胺入场券》,并留言表示要创作一张快乐的可爱的专辑,也在此分享给大家,来自独立音乐人潘佳杰。

多巴胺入场券, 健康宁心,1 分钟

希望音乐可以带给大家短暂的惬意时光,尤其是小剧场中正在为家中神兽爱上网而烦恼的家长们。

上瘾小剧场|当家中神兽苦闷烦躁时,我却只会禁止他上网?

上瘾小剧场|当家中神兽苦闷烦躁时,我却只会禁止他上网?

上瘾小剧场|当家中神兽苦闷烦躁时,我却只会禁止他上网?

上瘾小剧场|当家中神兽苦闷烦躁时,我却只会禁止他上网?

小剧场中的情节,家长们都很熟悉,作为医生,我们也很熟悉。

往往来到诊室的家庭,都是经历过「平起平坐谈判」「撕破脸摊牌」「花样百出没收电子产品」等「战略战术失败」的家庭,来到诊室也是先「吵闹」一波。

比如,父母带着「消极、厌学、爱玩游戏」的儿子前来就诊,我们问「为什么来看病呢?」

男孩似乎要被审判一样不愿作答,欲言又止,最终只叹了口气。

这时候父母抢答「就是买了手机给他啊,毁了,因为玩游戏,因为放不下手机,所以导致后续一连串问题,现在学也不上了,天天在家,睡觉也不规律」等等抱怨。

男孩翻了一个白眼说「我都说了多少次了,不是因为手机」。

这样的对话很常见,也很有代表性。今天就让我们看看,这几句对话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就是买了手机给他啊,毁了」

手机对于孩子的危害在哪里?

(今天讨论的问题不仅限于手机,还包括电脑、Ipad、游戏机等一切可以让孩子玩游戏、上网并沉迷其中的电子产品,而手机只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载体。)

有的小朋友会「反抗」说道「你们都能玩手机,为什么我不能玩?」,所以我们先来聊一聊为什么要约束孩子的上网时间。

1、相比于有识别、自控力的成人来说,孩子上网更多是为了娱乐和消遣,自控能力较差,容易上瘾,对于涉及到个人信息和隐私和网络欺诈等问题,也缺乏认知能力和应对经验,更容易受到伤害。

2、孩子的大脑一直在发展和变化,处于「拔节孕穗」期,长时间沉迷于玩游戏或者刷小视频,会不断提高大脑对其他事物产生兴趣、持久关注的兴奋阈值。

对于无法像手机那样给予强烈刺激的事物,比如学业上枯燥的背诵和计算题,将无法提起孩子的兴趣,或很快选择放弃,不利于长远发展。

3、常常在屏幕前,只和手机、网络、游戏、虚拟人物「做朋友」,会让人际关系变得单一或畏缩。缺乏真实的人际互动体验,导致人际适应能力下降,团体意识淡漠,更容易引发严重的人际冲突。

「因为玩游戏,因为放不下手机」

为什么会「放不下手机」?

除了网络本身的吸引力,孩子意识和行为上「放不下手机」的原因也在于家长的态度、行为和做法。这部分是家长们可以深入思考和有所行动的部分。

意识上的「放不下」

可能来源于家长自身行为对于孩子的不良示范。

工作、生活压力大,家长自身也有情绪需要消化,尤其是不爱表达的家长会选择闷头抽烟、打游戏、玩手机等方式消解,无形中会传达出「苦闷可以通过玩物排遣」的感觉,容易让孩子有样学样。

行为上的「放不下」

可能来源于家长缺乏对不良情绪的关注和处理。

有一部分家长属于过度关注型家长,他们会像小天线一样,获取各种有利于孩子发展的信息,只允许孩子是好孩子,不接受孩子的不好和不完美。

只有优秀是最终归宿,他们容易看不见或者忽视孩子的负面与不良情绪。

在家长这里找不到情绪释放的出口,孩子就会隐藏这些不被允许不被看见的情绪。

但隐藏不代表消失,他们会通过玩手机、玩游戏等方式偷偷自行处理、消化、转移情绪,自控能力有限的他们,自然也无法做到张弛有度,反而更容易沉迷其中。

「我都说了多少次了,不是因为手机」

那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案例中简单的几句对话,我们就能感觉到,家长与孩子并没有做到真正有意义有效果的沟通,「我都说了多少次了」传达出 孩子玩手机的真实原因和内在需求并没有被真正的看见

虽然不用面对更为复杂的成人世界,但孩子也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要去应对和处理。家长更应该学会真正看到孩子的情绪和其他需求。

1、成就感、满足感的获得与缺乏。

进入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会通过外界的反馈来定位自己的价值。

如果现实里只能通过学业成就、别人评价获得满足感,那容错率往往很低,孩子们更容易因学业受阻、人际不良等问题而感到挫败。

这时候,孩子们会 迫切期望得到抚慰或者暂时的解脱,如果家长们不能察觉到这种情绪并及时给予回应处理,「拿起手机玩玩游戏」就成了获得短暂快乐、满足感、成就感的最容易的选择。

长此以往,现实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不适应的事情会越来越不适应,雪球越滚越大,只能躲在「屏幕」的避风港里。

2、不良及负面情绪的排解与转移。

来就诊的很多孩子表示也不是很想玩,就只是排遣无聊。再详细询问,是否在生活里过得不那么愉快,是否遇到了什么阻碍?他们会点头认可。

所以 原发问题是现实的「不适应」和「走不下去」 会让孩子们产生无聊、茫然、无助、沮丧、受打击等各种情绪。

遗憾的是,除了在虚拟的世界里得到一些认可和快乐,我们没有引导孩子们学会更合适的情绪排解方式或者兴趣爱好去消解不良情绪。


面对「欲言又止,叹了口气」的孩子

家长们该怎么做呢?

电子产品并不是原罪,常常只盯住电子产品本身或者控制孩子上网打游戏的手段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家长更应该思考的是「我应该如何真正地看见我家宝贝的需要」。

觉察孩子的情绪状态是家长们非常重要的任务,关键在于有耐心地倾听和观察

观察孩子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孩子可能存在「不愿意」「没有意识」「不会」表达内心情绪等问题,也就是「诉情障碍」。

但情绪不说不处理不等于凭空消失,他们总会找一个其他的出口去释放,比较常见的是有身体不舒服的表达,如腹痛,胸闷等,带去体检也没有找到原因,这可能是情绪问题在作怪。

除此,莫名变得沉默、容易烦躁、退行或做出异常的行为,也要引发家长的关注。所以生活中,我们要有意识加入这样的时刻。

01

当感觉到孩子可能有某种情绪时,可以尝试用适当的情绪标签来描述,例如「你似乎有点生气」或「你好像有点担心」,这有助于让孩子识别并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并进行处理。

02

在家里鼓励情绪表达,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情绪,都给到孩子空间和时间去表达和消化,不要批判不良情绪,不要无视或贬低孩子的情绪,尊重他们的感受,帮助他们认识并接纳,有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不要去压抑和忽略。

03

在亲子间日常谈话中多了解孩子的生活和思考,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如果换你做妈妈,你会怎么做?」,让孩子有机会分享他们的感受和想法。

在觉察的基础上思考 「我能给到怎样的支持去替代手机带给他的快乐?」

1、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与孩子商量找一个进行起来并不困难的兴趣爱好,比如做小糕点,给小狗做清洁,旅行计划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重新获得孩子对家长的认同感和需要感。

2、从整体家庭爱的氛围营造出发,共同制定家庭日活动并固定下来,家庭日活动有助于创造家人相处的同在感,累积爱的存折。

家人的爱是抗压的支持力量,这样孩子遇到问题时,会更愿意寻求家人的支持与帮助,而不是选择手机,独自消化。

以上只是一个思路性的框架,具体还需要各位家长结合情况进行探索,也欢迎与我们进行分享。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您的小孩因电子产品玩乐的时间影响作息,甚至导致肥胖等健康问题,严重损害亲子关系,影响个人发展,包括学业和人际关系等。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