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3-07-24
原创

遇到青春期,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你这样做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教育著作《爱弥儿》中,对于「青春期」是这样描述的。

他说:「就像远处的一场风暴到来之前,大海会发出轰轰隆隆的咆哮一样,高涨的欲念和强烈的感情也会发出这样的低鸣,宣告着这场骚动的开始,持续翻滚的暗流在警示我们,危险即将到来」。

青春期是儿童向青年过渡阶段,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会出现很大的变化,常常令父母犹如当头棒喝一般措手不及。

大部分家长明白孩子在 3 岁幼童时期会表达一些发展自主性的需求,适当引导,孩子会表现出乖顺的特点。

「初二现象」 的背后同样是独立自主的需求,但是情况要复杂,表现也更剧烈。

什么是初二现象

在心理上,随着生理发育的急剧变化,青春心理萌动,逐渐使他们突破儿童模式的束缚,开始体验感受一些新的东西。

上初中一年纪时,大部分时间会花在对新环境的适应中,到了初二,适应不再是中心问题后,建立在「新环境」之上的新的矛盾与冲突开始左右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开始试图摆脱父母及老师的控制,希望能独立尝试新的事物。

这个时期容易出现一些叛逆行为,但在诸多方面,如:经济、生活、情感和学习等方面又离不开家长与老师的支持,于是,构成了他们内心错综复杂,难以说清楚的问题状态。

上初二后,课程增加了难度,新增了学科,考试变难等问题,让 13-15 岁的孩子压力变大。

随着他们承受力的个体差异和平等意识的增强,于是产生了强烈的自尊心和被他人尊重的需要。

在社会教育环境中,经济的变革,社会对人才标准的多样化,但对学生的诱惑远超社会对学生的约束。

在信息发达的时代,孩子容易在游戏中找到成就感,在虚拟的网络中找到理解与共情,甚至加入早恋的行列中。

在家庭环境中,社会的变化也给家长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家庭教育也会出现变异偏差。

如:负责专制型,将全部希望寄托在独生子女身上,生活上无微不至,心理上却将孩子当做自己早年理想的实践者;

残缺不全型,逐年攀升的离婚率和一些家庭出现的意外变故等,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等子女在不完整的家庭状态以及隔代亲情的溺爱中弱化了家庭教育;

放任自由型,生活压力迫使家长忙于工作和生意应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也很少与子女进行沟通,大部分孩子只能独自在家,任其「自然」发展。

因此,建立在以上因素的「初二现象」可能会出现早恋、网瘾、学习成绩下降、逆反心理严重等问题。

家长们如何正确应对

首先,家长不妨从做「加法」,转向做「减法」,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后退一步,减少具体的指导,给予孩子发展的空间,在适度的范围内允许他们尝试,自己成长,尊重家庭成员间的边界感。

家长可以在承担来自社会的压力下,给予孩子适当的保护,在他们受到挫折时,给予信任与肯定,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在他们提出真实需要时,给予支持与帮助。

其次,正确认识 「丧失的哀伤体验」,如:「我越来越无法理解 ta」,「我不是孩子眼中的超人爸爸(妈妈)了」,「我想把我积累的人生经验告诉孩子,让他们能少走一些弯路」等情绪,无一不在透露哀伤。

其实,青春期是孩子由父母保护的小家庭走向更大的世界的必经阶段,他们需要完成个体分化的任务,因此,家长也面临着与孩子的分离。

这么一来,面对孩子的青春期,父母也并不是只能干着急,适当增加自己的心理弹性,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新事物,这样父母自身可成为孩子平稳度过青春期的能源。

最后,家长需 多与老师沟通交流,配合学校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不论家庭还是学校要确保基本的规则或底线。

青春期是一个渴望获得关注的阶段,在与孩子沟通时应注意给他们「传递爱」。

和孩子保持轻松、积极的沟通方式,如:头脑风暴、开主题班会等,加强对孩子意志力的培养。

好的关系并不意味着没有冲突,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和父母有一定的冲突。

这样才能确认自己是和父母不同的个体,才会有动力去撬动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进而成为更好的人,更加独立的个体。

青春期是一场暴风雨,调整好心态,风雨过后,相信一定有美丽而又明艳的彩虹在等着我们。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