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3-06-15
原创

「镜」雕细琢 打赢保肠攻坚战

从一份肠镜报告说起

5 月 19 日,患者查肠镜提示距肛门 30 cm 见一巨大腺瘤样隆起,几乎完全阻塞肠腔。诊断:结肠腺瘤。

对于这样的病变,作为内镜医师,首选考虑的是病变有没有癌变,癌变的时期如何,有没有微创手术的机会。精准的术前诊断,是能不能实施微创手术的关键。

凌俊主任在这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通过放大和染色内镜,初步判断为早癌,粘膜下深浸润可能性小,具有内镜下手术治愈的可能。但是病灶巨大,直径约 4-5 cm,内镜下治疗手术创面小,预后好,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小,但是难度大,极有可能做不下来,但是如果外科手术的话,需要切除肠段,患者术后恢复时间长,生活质量影响太大。

完整切除病灶是关键

综合考虑下来,显然内镜下治疗对患者而言是最优选,即便内镜下治疗的 plan A 不成功,还有 plan B——外科追加手术。多了一次选择的机会,为什么不试一试呢?考虑到这个患者的手术难度极大,为了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安全,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家属商量后同意请上级专家来实施微创手术。

保肠攻坚战正式打响

「镜」雕细琢 打赢保肠攻坚战
「镜」雕细琢 打赢保肠攻坚战

手术由江苏省中医院的凌亭生主任医师操刀,术中内镜下在巨大腺瘤基底注射生理盐水+美兰+肾上腺素,病灶抬举不佳,基底部粘连明显,肌层分界不清,手术难度升级!一点点切开粘膜,反复注射逐步剥离病灶,分次切除,反复多次止血,用钛夹夹闭创面,每一步都一丝不苟,整个手术在严肃紧张中有条不紊地进行,手术整整持续了 5 个小时!

振奋人心的是,术后病理提示绒毛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局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中-重度异型增生,局灶粘膜内癌形成),且水平切缘及垂直切缘均未见癌组织残留,提示病灶完成切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第五天开放饮食,术后第九天顺利出院。

消化内科近几年发展迅猛,消化内镜技术更是由早期的检查手段,变成现在的检查+治疗手段,特别是相关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及治疗的应用,比如 EUS、ERCP、NBI+ME、EMR、ESD 等,使得消化内镜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消化道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个体化、精细化治疗,无论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至关重要。这就对消化内科医生提出了高要求,不仅要练就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还要学会十八般武艺,方能在内镜下乘风破浪,打赢消化道的保卫战。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