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3-04-21
原创

中高考前,作为家长看看你的孩子是否出现这些问题!

「老师,你知道吗?」

「我的孩子能不能考上理想的学校,决定我们一家的命运。」

「孩子要是考不上好学校,我们可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一位高三孩子的妈妈

虽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如此认为,但我们可以由此窥探到,高考对一些家庭的重要程度。

中高考是孩子人生重要的挑战,也是家庭中的大事。

但过于重视一样东西,产生出无法掌控的感觉和对未知结果的害怕 在无形中增加焦虑。

家长的焦虑像是绑在孩子脚上的沙袋,家长焦虑越大,孩子的沙袋越重。

试问一个双腿绑着沉重沙袋的孩子,怎么能够在学业的跑道上尽情奔跑起来呢?

家长极度焦虑的 同时,也很容易把焦虑传递给孩子。

孩子感到压力过大时,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开始评估各种各样的风险,预期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当孩子评估过高,预期更多,往往会导致还没开始就已经放弃的结果。

因此,家长焦虑程度过重可能导致孩子的动力不足,容易失去支撑自己完成考试的力量。

那么,家长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更专注、更勇往直前地迎接中高考呢?

修正对中高考的认知

中考可以决定孩子上哪所高中,高考可以决定孩子上什么样的大学,这是客观事实。

人们会根据这个「事实」去联想——孩子大学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工作,工作后的薪水是多少,未来的生活质量好不好。

这么一「想」,就认为中高考太重要了,「它可以决定孩子的人生」。

但其实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高考。

对孩子漫长的一生而言,这寥寥数天的考试,是孩子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挑战,但不是唯一的一次。

不管孩子的中考/高考考得如何,TA 的人生都会继续,挑战也在继续。

要知道,没有任何一场考试可以决定孩子人生的命运。

马云、俞敏洪、导演李安等家喻户晓的名人,也曾搞砸过他们人生中很多重要的考试。

他们的成功不是高考决定的,也不是某一次成功决定的,而是源于他们持续的努力。

虽然我们期盼着孩子能「战无不胜」「屡战屡胜」,但我们不能否认:孩子不可能只在成功中长大。

即使孩子在小学是第一名,上中学、高中又能否还是第一?乃至到社会上,还能是第一吗?

细想之后,我们发现,失败比预想来得更早、更多。也许是某一次考试、选择、放弃等。

我们期盼孩子成功,也要学会接受孩子的失败,更要让孩子具备在经历失败后永不放弃、继续前行的力量。

放下「绝对要」「一定要」的念头,用持续的成长观来看待孩子的这次考试,这只不过是孩子人生中的一次挑战而已。

要明白,任何一个人的成功,不是某一次成功决定的,也不是某一次失败可以毁掉的,它是一个持续努力的结果。

帮助孩子调整焦虑值

有研究发现,一个人的焦虑程度和考试结果之间呈现的是一个「倒 U 字型」的关系,说明当一个人的焦虑值在中等位置时,考试效果最好。

如果焦虑不够,可能会导致孩子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备考。如果焦虑过度,往往又会造成额外的刺激,导致孩子分心。

在这段时间,我们可以察觉孩子的焦虑状态,帮助孩子调整焦虑值,调整到适中的位置。

一般孩子的焦虑状态有 3 种形式。

01. 心浮气躁型

这类孩子往往有强烈的学习愿望,但总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会觉得压力很大,很烦躁。

即使坐在书桌前,孩子无法专心学习,注意力也难以集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孩子坐上一个小时,面前的书本却没有翻过去几页。

这时,我们不应盲目地指责孩子不用心、不专心、不努力,而应想到孩子可能是压力过大,需要适当减压。

有时用力过猛,往往会适得其反。

02. 杞人忧天型

这类孩子对中高考充满了恐惧。还没开始考试,就会预想一些可能会发生,但实际上不会发生的事。

比如:

如果考不上理想的学校怎么办?

如果考试的时候太紧张,大脑一片空白怎么办?

如果在去考场的路上发生了意外怎么办?

如果在考试之前失眠了怎么办?

而这种担心和恐惧,往往会在孩子的身体上表现出来,也就是焦虑的躯体化。

我们要留意是否一到重要的考试,孩子 就容易发烧、感冒、拉肚子。

如果出现这种现象,孩子可能不是身体的问题,而是心理的问题,是由于焦虑引起的。

这时,我们需要提前介入,帮助孩子调整焦虑状态,可以求助心理老师、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士。

03. 手忙脚乱型

这类孩子,压力大是因为觉得要学的东西太多,时间又不够。

总在背英语单词的时候,想着语文作文,写语文作文的时候,又想着数学题还没刷。

每天很忙,但是忙得又没有效率。

这时,也要采取一些行动帮助孩子调节心态和状态。

放下结果,关注过程,建设信心

每当孩子成绩出来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关注:孩子考了多少分?班里排名多少?全级排名多少?

事实上,关注排名或结果,对孩子的考试似乎没有帮助。我们要明白中高考的考试结果,并不是由孩子决定的。

中考是按全市的排名来录取的,而高考是按全省的排名来录取的。

一个孩子能够决定自己考多少分,但 TA 能够决定同桌考多少分儿吗?TA 能够决定其他城市的孩子考多少分吗?显然不能。

考试的结果,孩子无法决定。孩子能决定的是每天如何度过,备考是怎么准备的,而这就是过程。

所以,我们看到成绩时,不应关注孩子的分数和排名,而应关注试卷上错的题是哪些。引导孩子去思考写错的原因是什么,寻找补救的方法,让孩子学着解决问题。

此外,建设信心对孩子也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帮助孩子总结这一年备考的成功经验,能很好地建设孩子对考试的自信。

有人可能会说,自己的孩子在这一年里没有成功的经验,都是失败的,又该怎么办?

但正如前文所说,失败也有其成功之处。

每一个即将走上考场的孩子,都完成了长达数年的学业长跑,也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

面对着不确定的未来,但即使如此,孩子也从没有停止、放弃。

可以说,每一个走上考场的孩子都是英雄。

因此,在考试前的这段时间里,我们记得给孩子一个鼓励的拥抱,记得给孩子一个温暖的笑脸,记得拍拍孩子的肩膀。

对孩子来说,来自家长的肯定和鼓励,或许是他面对中高考最大的心理资本。

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

曾经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被称为「视觉悬崖」的实验。

这个实验把会爬但不会走的小宝宝放在设有透明玻璃面的悬崖边儿上,想测试当小宝宝继续往前爬的时候,他会怎么选择。

实验发现,大多数小宝宝爬在悬崖边上时,会东张西望,犹豫不决,然后掉头往回爬。

这个实验说明,即使只有几个月大的小宝宝,也具有了深度视觉。

也就是说他能够感受到悬崖是有深浅的,他会避免自己掉下去来保护自己。

然而在前几年,一家韩国电视台做了两次类似的实验,这两次宝宝的妈妈都参与了实验,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宝宝的妈妈坐在悬崖的对面,一次保持面无表情,一次满怀笑容且亲切地唤着宝宝的名字,甚至拿起了玩具逗引宝宝。

当宝宝们看到妈妈面无表情的时候,他们都掉头往回爬,但当宝宝们看到妈妈满怀笑容地望着自己时,他们却能勇敢地爬过悬崖,扑向妈妈的怀抱。

为什么妈妈的表情不同,宝宝的选择会不同?难道他不恐惧了吗?难道他没有深度视觉了吗?

对小宝宝来说,爬过悬崖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挑战,他需要克服他的恐惧。

那是什么赋予他勇气,让他勇往直前了呢?

是妈妈那张满怀笑容的脸。

因此,当一个孩子面临人生重要挑战的时候,什么能够给孩子勇气,就是家长和孩子之间良好的关系。

想要和孩子「搞好」关系,就不要做「天花板」,要学会做「地板」。

「天花板」是认为自己讲的都对,和孩子吵架总是能赢,否认孩子的决定。

「地板」是永远支持孩子,永远信赖孩子,并懂得在适当的时候示弱和幽默。

要让孩子感觉到,无论怎么样,我们是永远支持 TA 的。并常常对孩子来表示信赖,比如说「爸爸妈妈相信你」「没关系,你已经做到了最好」。

另外,良好的亲子关系来源于好的家庭生活,我们要让孩子看到并感受到美好的家庭生活。

家里的人各司其职、其乐融融时,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和满足感,因此有足够的能量去应对「困难」的考试。

所以,在这段时间,如果我们拖地、煮饭、讲笑话……就像往常一样。

关注并抚慰孩子的情绪

有运动学专家研究发现,在竞技比赛里,一个人的心态对比赛具有重要的影响。

比赛是否顺利心态占 80%、实力占 20%,并且越是顶尖的比赛,心态发挥的作用可能越大。

而中高考和体育比赛相类似,也具有竞技性,它也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动作,且一旦形成无法修改。

因此,孩子的心态、情绪对考试的状态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有一个高考研究专家,研究了 20 多年的多个高考状元,总结出了影响高考结果的三要素。

排第一的是考场当时的心态,排第二的是考前备考的心态,排第三的才是孩子平常的实力。

由此可见,心态极其重要。

对于孩子来说,考试最大的挑战,可能已经不是知识点。

因为知识点已经经过一年时间的一遍又一遍梳理、复习,而是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

孩子们学过很多的课程,却没有一门情绪课,因此他们不知道怎么应对负面情绪。

只能一边摸索一边实践,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发挥引导作用。

当孩子处在负面情绪时,其认知功能会下降。比如,孩子可能用运气好的偶然来解释自己的成功。

却用「就知道要考砸」的必然来解释自己的失败,而这两者的认知都存在偏差。

此外,负面情绪还会干扰孩子的思维过程,让其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处理情绪,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由于情绪具有巨大的能量,并且相较于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的能量更强。

所以我们一定要开辟河道,让孩子的负面情绪能够流淌出去。

①引导孩子用书写表达的方式,把内心的焦虑和恐惧表达出来。

②鼓励孩子找自己信任的成年人或同学聊天,把负面情绪倾诉出去;或者举办一个「吐槽」大会,让孩子主动倾诉。

③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感受,承认孩子的困境,说出他们的失望,让孩子感觉自己被理解。

当孩子说,「我不行,我做不到的时候。」

我们不说,「你连这点都做不到,那你能做什么?」「你连这点志气都没有,你还考个什么大学?」「我对你要求不高,能有个学上就行。」

我们可以说,「你是担心你做不到,那只是担心并不是事实,你有这样的感受很正常,任何人都会有。当初我中高考的时候怎么怎么样,你比我强多了。」

④让孩子看到希望,获得面对现实、困难、挑战未知的力量。

这种力量一般源于激励,而激励不仅仅从语言中来,更是从家长内心真正的理解和抚慰中来。

写在最后

家长要做一个智慧、温柔的陪伴者。

当孩子茫然的时候,点一点,让孩子看到方向。

当孩子焦虑的时候,笑一笑,让孩子放轻松。

当孩子沮丧的时候,鼓一鼓,让孩子看到希望,有勇气前行。

当孩子无助的时候,扶一扶,给孩子一根拐杖,学会忍耐。

当孩子松懈的时候,推一推,推不动的时停下来等一等。

当孩子偏离方向的时候,拉一拉,让孩子回到正常的轨道上。

能做好分内之事就足够了。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