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3-04-10
原创

大医之道 | 黄斯勇:知识改变命运 「医」路重塑人生

提到血液病,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白血病,认为得了这个病就相当于被判了「死刑」,以致谈「白」色变。其实不然,血液疾病多数可防可控,大部分血液恶性肿瘤可长期生存,甚至治愈。目前,我国常见血液病发病人数呈持续上升态势,罹患白血病对患者和家属是巨大的打击,也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血液病医院血液一科主任黄斯勇,带领科室团队坚守在血液病防治一线,为守护患者生命健康不懈努力。

大医之道 | 黄斯勇:知识改变命运 「医」路重塑人生

黄斯勇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血液病医院血液一科主任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血液科、西安高新医院血液科原副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血液病转化委员会青委会委员陕西省保健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青委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细胞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造血干细胞移植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委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白血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知识改变命运

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是黄斯勇的家乡,30 年前的黄土地上因贫瘠而充满了痛苦的记忆。山多田少,资源匮乏,多数人务农,家庭困顿。绝大部分农村孩子的人生轨迹是干农活,上小学或初中,然后辍学出门打工。

童年的黄斯勇性格内敛,容易害羞,按当时村里老太爷的话,这娃木讷,扶不上墙。但穷人家的孩子懂事早,6 岁起黄斯勇就开始帮着家里干农活,砍柴、做饭、养鸡、喂猪就是生活的日常。「面朝黄土背朝天,整天跟在牛屁股后面的生活,我不想一直这样。」黄斯勇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农家孩子要想走出大山,只有读书这一条路。所幸的是,父母诚朴,家风尚学,虽然家境贫寒,但还是想尽办法,艰难维持黄斯勇兄弟俩读书。

「后来家中变故,经济难以为济,我哥辍学打工补贴家用,我才有学可上。」最困难的时候,黄斯勇甚至连学校的伙食费都掏不起,硬是嚼着米糊拌盐菜坚持到高考结束。

黄斯勇从小爱倒腾,整天与泥巴黄土为伴,童年的梦想就是给家人盖一间砖瓦房子,高考填报志愿时就填了建筑类专业,却阴差阳错被调剂到了赣南医学院。虽然内心排斥学医,但拗不过家人,黄斯勇还是按时到学校报到,成了村里少有的大学生。

大医之道 | 黄斯勇:知识改变命运 「医」路重塑人生

由于录取成绩是全班第一,班主任便安排黄斯勇担任班长,负责班级管理。「那时候不喜欢学医,想着以后肯定转行,与其浪费大好光阴还不如干点别的,所以学习压根没上心。」黄斯勇关注的是 IT、建筑设计方面,2001 年大一暑假,自己一个人到广州天河电脑城卖电脑,做推销。「那时候年轻,心高气傲、不谙世事,后来经历了社会的拷打,发现还是上大学好。」黄斯勇笑言,突然觉得学医好像并不是那么无趣的事情了。

坚定医学道路

之后发生的一件事,让黄斯勇内心坚定了学医这个人生方向。大学期间,黄斯勇的表弟罹患急性白血病。「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整个人都懵了,那时我已经开始上医学课,知道这个病的危害,但内心根本无法接受。」黄斯勇和表弟从小玩到大,感情非常好,因为害怕表弟离去,没有勇气面对,也不敢联系,内心一直在逃避,以致很长一段时间情绪异常低落。表弟的病情发展迅速,三个月后离世。「非常自责、无助,自己是学医的,却连自已的弟弟都救不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黄斯勇下定决心要学出个名堂来,后来在老乡的影响下,参加了研究生考试。

大学前四年,黄斯勇并未认真学医,成绩从入校时的第一名跌到班级倒数,大家听说他要考研,都觉得是天方夜谭。研究生备考近一年时间,黄斯勇在校外租了一个阳台改造的四面还透着风的隔档房,给自己制定了机器人一般的作息,每天按点学习 14 个小时,不管冬冷夏热,没有一天懈怠。凭借着勤奋与努力,2005 年黄斯勇如愿以偿考入第四军医大学,成了村里走出的第一个研究生。

追随从医初心

入校后黄斯勇面临专业的选择,有心内科、耳鼻喉科、妇产科、血液科等。时至今日,黄斯勇依然能够清晰的回忆起第一次见到导师梁英民的情景。

「梁院长当时是唐都医院血液科的主任,人非常和蔼,问了我很多家里情况,还问我为什么选择血液科?」既为弥补当年的遗憾,也被梁英民的渊博知识、学者气质所深深折服,黄斯勇没有犹豫,毅然选择了血液病专业。

「梁院长办公室的书特别特别多,还有大量的英文文献资料,堆满了两张桌子,旁边的实验桌上还放着一台显微镜。」后来黄斯勇才知道,梁英民每晚都会在办公室看文献资料,直到十一二点才回家,患者的骨髓片、活检片都要自己亲自看。师从治学严谨的梁英民,为黄斯勇的从医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医之道 | 黄斯勇:知识改变命运 「医」路重塑人生

2008 年,黄斯勇研究生毕业,进入唐都医院血液科工作,上手就管理十几个患者,同时还加班加点整理临床数据,完成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相关论文,并在 2009 年全国血液病大会上做专题报告。2011 年被医院遴选前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修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是当年在北大人民医院进修最年轻的医生,并荣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优秀进修医师」荣誉称号,学成后进入唐都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在梁英民带领下,团队建立了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体系,年移植量近百例。

黄斯勇像海绵一样,迅速的吸收医学养分,快速成长。2014 年入选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精英人才培育资助计划(后备人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1 项,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 项,省级课题、院级重点课题 3 项,发表科研论文 50 余篇(其中 SCI 通信作者最高 IF 7.56);取得全国血液病例大赛季军、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优秀奖、陕西省优秀创业项目奖、获评第一届西安市「最美医师团队」。

临床科研并举

在梁英民指导下,由黄斯勇主要负责,申请获评陕西省第一家干细胞研究机构,备案陕西省第一个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同时开展了相关临床试验。2019 年,追随恩师梁英民的脚步,黄斯勇参与筹建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血液病医院,任血液一科主任。「阵地换了,初心不变。」打造实力更强的科室团队,继续创新突破临床研究,守护患者生命健康依然是黄斯勇的工作中心。

黄斯勇还清楚记得血液病医院建院初期,首例造血干细胞移植获得成功的艰辛过程。

大医之道 | 黄斯勇:知识改变命运 「医」路重塑人生

患者薛女士是一名基层扶贫干部,疫情期间突然发病。开始只是畏寒,之后出现持续寒颤高热,全身多处皮肤出现出血点、瘀斑,牙龈渗血。薛女士辗转多家医院来到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血液病医院就诊,经骨髓穿刺检查,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经过前期诱导化疗,病情完全缓解。

对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治愈的首选方案就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但这却是移植领域风险最大、难度最高的一项技术,很多人望而却步,对于黄斯勇带领的年轻移植团队,更是困难重重。为了确保移植的顺利实施,黄斯勇组织团队进行多次病例讨论,对移植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充分研判、确认,并做好应急预案,以保证每一次操作都准确无误,以最大程度降低移植风险。

大医之道 | 黄斯勇:知识改变命运 「医」路重塑人生

薛女士进入层流病房后,实行特医特护,24 小时实时监测。「黄主任的脚骨折了,还是每天坚持来看我,叮嘱我要注意的细节。」躺在病床上的薛女士感动不已。移植过程中,薛女士未出现移植常见的感染、出血、器官功能损伤等并发症。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均在第 11 天植活,移植取得成功,患者重获新生。这是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成功完成的首例造血干细胞移植。

「感谢您们对父亲的的精心治疗!」老郭的儿女将一封红如「战旗」的感谢信,送到黄斯勇主任团队手里。

大医之道 | 黄斯勇:知识改变命运 「医」路重塑人生

老郭今年 90 岁高龄,是一名光荣的的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2021 年 9 月老郭因心慌、乏力伴发热,在西安多家医院就诊,均没有查明病因。后因血小板减少来院就诊,经过多次骨髓穿刺检查,最终在老郭的骨髓组织中发现了少量淋巴瘤细胞,明确了发热病因。

考虑到老郭年龄大,同时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肺部感染等十多种基础疾病,经血液病医院梁英民院长、黄斯勇主任等多名血液病专家共同商讨,为老郭制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经过近三周的精心治疗,老郭康复出院。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在家休养一年多的老郭也不幸感染新冠,没能扛住 2022 年末新冠病毒的侵袭,胸闷气短、发烧咳嗽越来越重,再次来院。由于病情重,家人焦急万分,担心老爷子很可能挺不过这个冬天。

大医之道 | 黄斯勇:知识改变命运 「医」路重塑人生

住院期间,老郭的核酸检测逐渐转阴,肺部炎症也明显好转,但体温并未下降,精神状态差,吃饭不好。黄斯勇敏锐的觉察到,除了新冠病毒感染外,很可能又是淋巴瘤在「做怪」。经过骨髓穿刺和 PET-CT 检查,再次明确相关病症还是淋巴瘤引起。经过与家属充分沟通,黄斯勇团队针对老郭的特殊病情进行了个体化治疗,1 周后体温恢复正常,身体好转,顺利出院。

黄斯勇表示,针对此类高龄淋巴瘤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既要控制原发病,还要稳定基础疾病,再结合患者身体状况、体能、基础疾病等进行个体化治疗,避免因过度治疗诱发或加重基础疾病,增加并发症。治疗的原则是在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延长生存时间,让老人能够安享晚年。

大医之道 | 黄斯勇:知识改变命运 「医」路重塑人生

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黄斯勇从未放松科研工作。

在黄斯勇看来,血液科跟其他临床科室不太一样。血液科是临床与实验结合最为紧密的一个专科,绝大多数新药、新技术,包括免疫治疗、细胞治疗,都是从血液病开始。血液病因为其得天独厚的研究优势,更有利于创新性药物、创新性技术的临床研究。一个血液病医生要有所建树,有所突破,一定要做到临床与实验相结合,致力于新技术新业务的突破。

「做科研非常辛苦,也非常乏味,可能两年三年都没有结果。」黄斯勇认为,科研工作对一个人的定力要求很高,要能够耐得住寂寞,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很多时候是在山穷水尽时却突然柳暗花明,这时研究者会获得非常强烈的成就感。

大医之道 | 黄斯勇:知识改变命运 「医」路重塑人生

黄斯勇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从事血液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专注于淋巴瘤的诊治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微移植技术的临床应用,在白血病、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熟练掌握细胞免疫治疗及干细胞临床转化技术,开创性应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并取得良好效果。团队完成全球首例 CD147-CART 治疗难治耐药外周 T 细胞淋巴瘤临床试验病例。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治病,愈人,二者缺一不可,正因如此,医生才被人们称为一个神圣而伟大的职业。敬畏这份职业,是黄斯勇始终牢记的从业态度,付之于行,则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往返于病房、实验室,殚精竭虑,为患者解除身心痛苦的坚守,也是医者价值的最美诠释。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