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炬映天山,使命如磐铸医魂。2023 年 4 月,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的杰出医疗专家肖非被选派为中组部第十一批「组团式」援疆广东省医疗队队长,并担任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简称「喀地一院」)的党委副书记、院长。七百多个日夜,他带领广东援疆医疗团队扎根边疆,推动医院综合实力跃居全疆前列,2024 年荣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这位兼具战略眼光与实践精神的医者,正用智慧与汗水书写新时代医疗援疆答卷。
躬耕不辍,行路不止。作为中组部第十一批援疆医疗队领军人,肖非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以「走在前列、当好示范」的政治自觉,将「进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的时代三问转化为攻坚克难的生动实践。肖非带领团队构建「四梁八柱」发展体系:以党建引领明确方向,以学科建设提升诊疗水平,以人才培养储备力量,以科技创新实现突破。在他推动下,喀地一院已然成为展示广东医疗援疆成效的亮丽窗口,打造出医疗援疆的「广东品牌」。
2023 年 4 月,肖非跨越五千公里赴任喀地一院院长,履新首日便在工作日志写下「强院、传技、育人」六字方针,这成为贯穿援疆全程的行动纲领。两年间,他带领两批医疗队构建「本地培养+广东支援」双轨机制,已建立 65 个名医工作室,累计开展 127 场基层巡诊,使转诊率下降至 0.21%。
在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中,肖非积极协调和争取广东省优质医疗资源,秉承「输血」与「造血」并重的帮扶理念,先后引进 252 名专家来到喀地一院,推动中心开放床位 440 张,床位使用率达到 81.62%,疑难危重病种覆盖率达到 74.36%,引进新技术新项目 36 项,填补区域内技术空白 22 项,已然成为辐射南疆地区的医疗高地。
作为广东医疗援疆工作民族化探索的标志性工程,「广东名医进疆工程」在肖非的全力推动下迸发出强劲活力。2024 年,依托广东省委、省政府与中山大学的战略支持,他创新构建「专家组团+学科共建+技术攻坚」三维帮扶机制,累计协调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等顶尖医疗机构 41 批次 175 名资深专家跨越万里开展技术援建,在喀什地区建立涵盖 65 个专科的「名医工作室」。延续「师带徒」阶梯培养模式,专家团队通过建立 MDT 多学科会诊平台和高精尖手术示教,重点突破南疆地区重大疾病诊疗技术瓶颈,成功填补南疆地区 42 项医疗技术空白,推动南疆医疗水平迈向了全新高度。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中山大学的鼎力支持下,由肖非主导成功引入 5 G 远程手术机器人,开创性地打造出「云端主刀 + 床边协作」的智能手术新模式。截至目前,该模式已在泌尿、普外、妇科等多个领域的 23 台复杂手术中取得革命性突破。
让边疆群众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始终是肖非心头最深的牵挂。通过构建「省-市-县-乡」四级医疗联动网络,创新设立「移动医疗驿站」「院长直通车」等服务平台,将三甲医院优质资源持续输送到基层末梢。其中「光明使者行动」为 2156 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消结护肺工程」完成 2400 例肺结核规范化治疗,「童心圆梦计划」为 167 名结石患儿打开新生之门。精心策划的「名医边疆行系列」活动中,「粤医专家门诊日」累计服务群众 1.2 万余人次,「云端会诊中心」破解疑难重症 386 例。肖非打造的「粤新同心 健康同行」惠民工程体系,让帕米尔高原的患者能够同步享受到大湾区顶级的医疗资源。
肖非将医疗援疆与服务国家战略相结合,主导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医疗中心建设。建立中巴、中吉远程诊疗机制,开展常态化国际会诊。针对南疆及周边国家眼科疾病高发现状,引入广东优质资源建设区域性眼病防治中心。联合中山眼科中心援疆专家陈翔团队,共建「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喀什联合中心」「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国际医学中心新疆分中心」等 3 大平台,全方位开启喀地一院眼科中心合作交流新阶段,为医院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医疗中心打下坚实基础,更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了广东智慧和广东方案。
肖非深刻把握医疗援疆的核心要义,确立「本土培养+广东支援」双轨战略,将「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医疗队伍」作为广东援疆医疗队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破解喀什医疗人才结构性短缺难题。
肖非着力推动粤喀医疗资源精准对接,持续创新推动「输血+造血」协同并进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工作。在粤新两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肖非不断完善「四位一体」的立体化人才援疆模式:「刚性派驻+柔性援疆+中大增派+援疆研究生」多渠道人才输送机制,大力开展全科专业住培师资培训班、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援疆医疗人才研究生专项计划等人才培养工程、急诊重症人才培养项目、基层医疗骨干人才培养项目等系列人才培养项目,有效缓解了喀什地区医疗人才短缺的困境。肖非带领援疆专家通过教学查房、手术带教、临床指导、科研引路等方式将广东先进诊疗经验成功转化为可复制的「喀什经验」, 为本地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的人才动力,真正实现了「带不走的技术力量」。
他主导构建「医疗丝路人才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学交流平台——「一带一路」国际全科医生培训班已为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培养 13 名基层医疗骨干;组织举办「一带一路」 国际泌尿外科医疗人才培训会议暨「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短期培训班」等国际会议,吸引三国专家参会,累计培养外籍学员共 53 人次。这种「人才孵化+技术输出」的创新范式,成功架起中国与中亚的「健康丝绸之路」,这项创新性的「医疗外交」实践,不仅使喀什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医疗培训基地,更推动中国医疗技术标准在 5 个中亚国家落地应用,实现从「卫生援疆」到「卫生惠邻」的战略升级,为新时代大国外交注入健康动能。
在他的积极推动下,短短两年时间,医院获批南疆首个临床口腔双类别国考基地,年承接 3700 名执业医师考试任务;2024 年住培通过率达 82.68%,创下历史最佳成绩。此外,他构建的分级培养体系成效显著:基层培训 8500 名全科医生,选派 32 名骨干赴中山大学进修,培养出 5 名自治区领军人才。同时首次成功引进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一流大学的博士人才 3 名,迎来 2 名全职博士后进站开展研究工作。这一系列举措为南疆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筑牢人才基础,注入创新动能。
作为横跨中美顶尖机构的复合型战略人才,肖非将斯坦福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十年的科研积淀转化为援疆攻坚利器。同时,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岗教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教育部「双带头人」,他带领团队在 Gastroenterology(封面文章)、Gut、Journal of Hepatology、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Autophagy 等知名国际医学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 60 余篇,引用>9000 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科研、教学项目 13 项。在肖非的战略视野中,边疆医疗机构的科研创新肩负着双重重要使命:它既是推动区域诊疗水平提升的强劲「发动机」,更是国家在「一带一路」医疗科技竞争领域的前沿「桥头堡」。
入疆以来,肖非紧扣边疆医疗实际需求,以科研平台建设为抓手系统推进学科发展。通过构建「粤喀智联」协作机制,统筹推进科研平台建设与人才培育工程,成功助力喀地一院获批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担任中心主任)及全疆地州级医院首个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搭建起临床与科研互促共进的发展体系。
援疆期间,他带领科研团队,聚焦区域重大疾病开展科研攻关,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和面上项目 3 项(在研 2 项),在《Autophagy》《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等知名国际期刊发表 3 篇高水平论文(影响因子>10),实现了医院高水平论文的突破。近两年来,医院科学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科研水平稳居地州级医院首位,获批科研项目 191 项,科研经费 2779.5 万元;发表 SCI 论文 69 篇,增长 43.8 %;首获新疆医学科技奖 3 项(其中一等奖 1 项)、华夏青年医学科技奖、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多个奖项;首次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实现成果转化落地。
肖非院长首创「粤疆科研管理协同体」,整合广东援疆资源与先进管理经验,打造标准化、规范化的现代医院科研管理体系。其创立的「院长科研门诊」机制,为全院科研人员提供从选题立项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指导服务,通过个性化的「问诊」模式,为科研人员量身定制解决方案,精准攻克标书撰写、数据分析等关键难题,显著提高了科研攻关效率。
面对医改新挑战,肖非以战略思维破局边疆医疗发展困境。面对占地规模全疆之首、编制床位逾 3000 余张的喀地一院,他率先提出「三个转变」改革方略——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从粗放管理向智慧运营迭代,从资源依赖向人才驱动跨越。在深入调研全院 4 个临床科室后,亲自牵头制定《援疆工作质效提升实施方案》和《十大诊疗中心建设方案》,创新构建「三一工程」管理体系:通过领导班子「一盘棋」统筹,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推行「一揽子」服务改革,建立援疆专家三级任用制度,优化绩效激励机制;凝聚「一股绳」聚力效应。并首创「医疗人才生态圈」概念,既注重援疆专家作用发挥,更强化本土人才孵化培育。其独创的「管理赋能五维模型」使医院患者满意度攀升历史峰值 98.67%。
此外,肖非深谙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动能,创造性提出「双轮驱动」育才战略。一方面,实施「青年胡杨计划」,亲自遴选 21 名骨干赴粤接受系统化培训,目前已有 7 人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科室带头人,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人才格局。另一方面,深化「院院融合」新模式,主导推动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的党建「双促双进」工程。在其躬身垂范下,申报的医疗援疆案例包揽自治区「最佳案例」和「优秀案例」双项殊荣,创下全疆援建医院获奖数量之最。
七百多个日夜坚守,肖非院长用医者仁心丈量边疆热土。基层义诊时与少数民族患者的亲切交谈,深夜灯下修改建设方案的专注身影,门诊里手把手传授技术的严谨作风,构成这位援疆院长的工作日常。他创新提出的「医疗润疆」理念,将技术帮扶拓展为文化交融,主导开展的「粤喀健康直通车」惠及偏远乡镇群众超万人次。在其带领下,广东援疆医疗队不仅带来 95 项新技术新项目,更培养出带不走的医疗骨干 93 人,医院三四级手术量同比激增 49.83%。
这份坚守中,既有「敢为人先」的广东魄力,更有「枝叶关情」的民生温度。肖非常说:「援疆不是一阵子,是一辈子的牵挂。」正是这份深沉的家国情怀,让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成为民族团结的「连心桥」;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进程中,以高瞻远瞩的视野和求真务实的行动,展现中国援疆干部的责任担当,让边疆大地见证新时代医者的信仰之光。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