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11-17
原创

世界慢阻肺日专家提醒:「老烟民」应每年做这项检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一个拥有晦涩名字的疾病,却与广大「烟民」们息息相关。

今年 11 月 16 日是第 21 个「世界慢阻肺日」,主题为「肺系健康」。慢阻肺有什么特点、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防治?笔者专访了海南省肿瘤医院呼吸内科主任董文教授。

慢阻肺危害不可小觑

慢阻肺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即人们常说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总称。主要表现为持续咳嗽、咳痰、呼吸不顺畅、气短等,病情严重时,走路、吃饭等日常活动都可能感到吃力困难。

董文表示,慢阻肺的危害不可小觑,具有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三高」特点,已成为仅次于高血压、糖尿病的我国第三大常见慢性病。

不仅如此,慢阻肺还具有进行性、不可逆特征,其生活质量差、反复急性加重、有多种合并症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

目前,慢阻肺发病率居高不下,与大众对疾病认知低,防治力度不足等诸多原因有关。

「老烟枪」请「剁手」

「导致慢阻肺的最主要原因是吸烟(包括二手烟),『老烟枪』是最易患慢阻肺的人群,」董文表示,慢阻肺通常是由吸入有毒颗粒、粉尘或气体引起的气道或肺泡异常所导致,而最常见的「有毒颗粒或气体」源于吸烟。

董文接诊的慢阻肺患者中,多数有吸烟史。60 岁的张先生是一名有 20 年烟龄的「老烟民」,每天抽烟 20 支以上。10 年前,张先生出现持续咳嗽、咳痰、呼吸不畅等症状,连穿鞋、散步这些简单的活动都能喘个不停。到医院一查,确诊为重度慢阻肺。

10 年来,张先生主动戒烟,并在董文主任的指导下,积极配合抗感染、功能锻炼等治疗,呼吸道症状才得以改善及控制。

董文表示,避免吸烟是最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慢阻肺措施之一。

世界慢阻肺日专家提醒:「老烟民」应每年做这项检查

慢阻肺可防可控,关键在「早」

董文表示,慢阻肺是可防可控的,关键在于早诊早治。肺有很强的代偿机制,大部分慢阻肺患者在轻度时没有明显的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容易被漏诊和误诊。而一旦发现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多已属于重度,甚至极重度。

目前,慢阻肺诊断最常用的诊断手段是肺功能检查。但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仅 9.7% 慢阻肺患者曾接受过肺功能检查。「许多人在选择体检项目时,会主动选择做肾功能、肝功能检查,却鲜有人选择做肺功能检查,这也是导致慢阻肺被漏诊的主要原因之一。」董文表示。

董文强调,长期吸烟或被动吸烟、年龄超过 40 岁的人群,且经常出现咳嗽、咳痰,伴有胸闷、气促等症状,需每年进行一次肺功能检查。

此外,慢阻肺的发生还与生活环境中的大气污染,如 PM2.5、粉尘等长期刺激造成反复的呼吸道感染有关,少部分人群与遗传因素有关。因此,长期有接触职业粉尘暴露史、化学物质接触史、生物燃料烟雾接触史及有慢阻肺家族史的均是慢阻肺的高危人群,需每年进行一次肺功能检查;已经发现有慢阻肺主要症状的患者,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接受规范化治疗,切勿耽搁病情。

日常生活中该如何爱肺护肺呢?董文表示,除了烟民要戒烟,其他人群要尽可能地减少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吸入,从事相关工作人员应做好劳动保护。同时,要减少室内空气污染,保持居室空气新鲜。此外,冬季是慢阻肺急性加重及并发症出现的高发季节,人们要及时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感冒。此外通过健康饮食、科学运动来增强体质也是预防慢阻肺的有效方式之一。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