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10-26
原创

灵魂地图画师,是说的你家宝宝吗?

早晨宝宝起来,又给床上画了个大大的地图,是天冷了不想从被窝里钻出来,还是无意识尿床。妈妈们赶快来学习,怎样分清捣蛋和尿床。

什么是尿床?

尿床又称遗尿症,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疾病,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尿失禁。

儿童遗尿症的定义标准在不同的卫生机构定义是不同的,根据中华儿科学会推荐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0),把儿童遗尿症定义为:

5~6 岁儿童每月至少发生 2 次,夜间睡眠中不自主漏尿症状,7 岁及以上儿童每月至少尿床 1 次,且连续 3 个月以上,且没有明显精神和神经异常定义为儿童遗尿症。

5-6 岁≥ 7 岁
2 次每月*3 个月1 次每月*3 个月

随着儿童生活质量的提高,及家长对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视程度,即使每月只有 1 次尿床,或偶尔一次的尿床,也会给家长带来很大的焦虑,给小朋友心理负面影响,所以需要积极面对及治疗这个问题。

难道你小时候没有尿过床吗?

我国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 岁儿童尿床的发生率为 11.8%,5~18 岁儿童总体发生率为 4.07%,由此看来,尿床的小朋友并不算特别少。

近期研究发现,我国儿童遗尿症的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5 岁儿童中遗尿症的发生率为 15.3%,5~18 岁儿童遗尿症的发生率为 7.88%。

而且尿床有一定遗传倾向,如果父母一方有遗尿症病史,孩子发生遗尿症的发生率将升高至 40%,如有父母双方有遗尿症病史,孩子发生遗尿症的发生率高达 70%。

所以家里有尿床小朋友的家长注意啦,不要嘲笑和指责他们,难道你们小时候真的没有尿过床吗?

为啥娃娃要尿床?

儿童遗尿症的发生因素很多,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和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和受体异常等。

还包括性别(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下尿路其他症状,以及肠道和其精神行为功能状态等。排尿异常、便秘及功能性大便失禁也是遗尿症相关因素。

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主要是夜间尿量与膀胱容量间的不匹配。大致分为觉醒功能异常、夜间多尿、膀胱尿道功能异常。

有必要做检查吗?

如果宝宝存在尿床情况,可找专业医师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检查,通常相关检查有如下几种。

1 尿常规

尿常规对于遗尿症的小朋友是有必要做的,分析并了解有无泌尿道感染、糖尿病,尽量接晨尿,1 小时内新鲜尿送检。

2 泌尿系影像学检查

泌尿系超声评估泌尿系统结构,必要时行排尿期尿道膀胱造影、影像尿动力学检查。

3 腰骶部 X 线平片或磁共振检查

了解有无脊柱裂、脊髓或神经病变。

4 心理评估

如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性格异常等,及时心理卫生中心就诊。

尿床可以自愈吗?

遗尿症往往是可以自愈,随着年龄的增加,症状可逐渐消失,大部分在生长发育期自愈。

对于<6 岁儿童一般不用采取药物,或其他特殊治疗方式。

但最终仍有 1%~2% 儿童遗尿症症状会持续到成年,就需要治疗了。

怎样预防尿床?

有调查显示,把尿时间越晚、尿不湿使用时间越长,发生遗尿症的几率越高。

母乳喂养,良好培养教育方式,家庭成员和谐关系,以及适宜的停止使用尿不湿及把尿,有助于预防儿童遗尿症的发生。

尿床了怎么办?

如为单症状遗尿症患儿,无器质性病变,治疗应首选基础治疗,给予正确的教育及引导。

基础治疗

包括作息饮食调节、行为治疗、觉醒训练和心理治疗,贯穿疗程始终。

作息饮食调节

帮助家庭制定规律作息时间,白天正常饮水,避免食入含茶碱、咖啡因食物或饮料。

晚餐定时宜早,宜清淡,少盐少油,饭后不宜剧烈活动及过度兴奋。 

保持良好作息,睡前排空膀胱,睡前 2-3 小时应不再进食和大量饮水。

行为治疗

养成日间规律排尿、睡前排尿的习惯。

觉醒训练

在膀胱充盈至即将排尿时将其从睡眠中完全唤醒至清醒状态排尿。

心理治疗

强调需认识到:夜间尿床不是孩子的错。避免指责孩子甚至惩罚孩子,鼓励其正常学习和生活。

同时树立治疗信息,减轻心理负担,积极参与治疗。 

如经过上诉基础处理无效或无改善孩子,可以尝试更为积极的治疗方法。

积极治疗方法

警铃(唤醒)疗法:目前首选方法。若遗尿报警器未能唤醒孩子,可以监护人唤醒,使其清醒状态排尿,排空余尿并逐渐建立膀胱充盈与大脑觉醒之间关系。

药物疗法:专科就诊,遵医生医嘱用药。 

参考文献:

[1] 文建国, 张潍平, 翟荣群. 儿童遗尿症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J]. 中华医学杂志,2019,99(21):1615-1620.

[2] 许传亮, 宋奇翔, 方祖军等. 儿童夜间遗尿症诊治指南 [J].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5,0(11):801-805.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