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10-17
原创

病例分享:巨大肝脏转移胃间质瘤治疗案例-临床综合诊治及讨论分析

病例作者:李俊  李易津  | 上海嘉会国际医院 大外科

简介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其最常发生于胃及近端小肠,但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偶可发生于网膜、肠系膜和腹膜。肝脏为常见的转移器官,复发性胃肠道间质瘤常见的复发部位是肝脏,高达 67%。

病例介绍

1. 主诉及现病史:

主诉:胃间质瘤术后 17 年余,间断双下肢肿胀 1 周。

现病史:患者于 17 年前因胃间质瘤在当地医院行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低度恶性间质瘤 2.5 cm x 1.5 cm,胃周淋巴结(0/14)。术后患者未行辅助治疗,每年随访。本次就诊 3 个月前复查胃镜未见异常,1 周前出现双下肢对称性浮肿伴中上腹饱胀感,影响夜间睡眠。至当地医院就诊,查 CT 提示「肝脏巨大占位,符合 GIST 肝转移影像学表现,病灶大部分坏死,周边有活性。」

2. 既往史:

患者于 17 年前因胃间质瘤行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

既往手术病理:低度恶性间质瘤 2.5X1.5c m,胃周淋巴结(0/14)。免疫组化:CD34(+), VIM(+), S-100(-), C-kit(+)。

3. 查体

生命体征:体温: 36.5 度;心率:78 次/分;血压:126/70 mmHg;呼吸:16 次/分,血氧饱和度 98%。

专科查体:消瘦贫血貌,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可见胸壁及腹壁静脉曲张;右上腹可见巨大包块,可见静脉曲张;肝脏下缘在右锁骨中线上肋缘下约 15 cm,在正中线上肋缘下约 13 cm,无明显压痛。肝区叩痛(+),双下肢可及可凹性水肿。

病例分享:巨大肝脏转移胃间质瘤治疗案例-临床综合诊治及讨论分析
图 1 查体:右上腹部巨大包块,腹壁可见静脉曲张

3. 辅助检查

实验室:

血常规:

红细胞 RBC:3.84*10^12/L↓

血红蛋白 Hgb:82 g/L↓

红细胞压积 HCT:0.28L/L↓

血小板 PLT:263*10^9/L

白细胞 WBC:5.45*10^9/L

中性粒细胞% NEUT%:70.8%

淋巴细胞% LYMPH%:20.0%

单核细胞% MONO%:7.5%

嗜酸性粒细胞% EO%:1.5%

嗜碱性粒细胞% BASO%:0.2%

肝生化:

总胆红素:13.0 umol/L;

直接胆红素:7.2 umol/L;

碱性磷酸酶:305 U/L↑;

γ-谷氨酰基转移酶:225 U/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3 U/L;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3 U/L;

肌酐:64 umol/L。

肿瘤标志物:

甲胎蛋白(AFP):1.5 ng/mL;

癌胚抗原(CEA):1.4 ng/mL;

糖类抗原 125(CA125):11.2 U/mL;

糖类抗原 19-9(CA199):39.1 U/mL↑。

影像学:

腹部 CT:肝右叶见一枚巨大囊性占位,大小约 19 cm×16 cm×13 cm,边缘轻度少许强化,病灶推移右肾,推移肝动脉、门静脉、下腔静脉及胆总管,肝内胆管扩张。肝内另见多发大小不等囊性灶,部分位于肝包膜下,大者约 37 mm×15 mm,未见强化。腹盆腔积液。右侧少许胸腔积液。腹盆壁皮下水肿。

CT 影像诊断: 胃肿瘤切除术后改变,肝内巨大囊性占位灶,肝内多发囊性灶,肝内胆管扩张。腹盆腔积液。右侧少许胸腔积液。腹盆壁皮下水肿。

病例分享:巨大肝脏转移胃间质瘤治疗案例-临床综合诊治及讨论分析
图 2 CT:肝脏巨大囊性占位,最大径约 19 cm
病例分享:巨大肝脏转移胃间质瘤治疗案例-临床综合诊治及讨论分析

4. 初步诊断:

肝脏转移胃间质瘤

肝内外胆管扩张

下腔静脉阻塞综合症

贫血

5. 临床综合诊治经过:

抗肿瘤治疗:

患者经 MDT 多学科会诊,开始口服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即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 治疗,每日 400 mg 每日一次,共 3 月,治疗期间复查 B 超、CT,监测肿瘤变化。经影像科团队应用 Choi 标准(Choi criteria)评估肿瘤应答良好。MDT 多学科会议再次举行并讨论抗肿瘤治疗疗效、手术方案、肝脏切除手术风及手术获益,MDT 会议决议经抗肿瘤转化治疗后,肿瘤有 R0 根治手术切除可能,建议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

患者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探查可见肝脏转移肿瘤呈质软、巨大囊样占位,腹腔内探查未及异常占位,探查第一、第二肝门,探查肝静脉、门静脉、肝动脉、胆道,并使用术中超声探查肝脏,经评估肿瘤可根治性切除;续进行扩大右半肝切除术(包含肝中静脉)、胆道重建、门静脉重建、下腔静脉修补术,手术历时 10 小时,输血 400 ml。术后按照精准肝胆外科及 ERAS 理念给予围术期快速康复医疗护理,术后第 10 天患者恢复顺利出院。

病例分享:巨大肝脏转移胃间质瘤治疗案例-临床综合诊治及讨论分析
图 3 巨大的右肝囊性肿瘤占位
病例分享:巨大肝脏转移胃间质瘤治疗案例-临床综合诊治及讨论分析
图 4 术中探条示肝脏断面的左侧肝内胆管

手术病理:

镜下:肿瘤大小 20*15*9 cm, 内见大量坏死组织、纤维组织增生,残留肿瘤细胞约占肿瘤大小的 2%。肿瘤细胞卵圆形,核分裂罕见。免疫组化 VIM 阳性,符合间叶源性肿瘤;CD34、CD117、DOG-1 阳性,证实为间质瘤转移;SMA、Desmin、S-100、HMB45 阴性,排除肌源性、神经源性及脂肪源性肿瘤。周围肝脏组织汇管区慢性炎细胞浸润,肝窦内充血,未见肝组织纤维化及坏死。

病理诊断:残留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 肝被膜未见肿瘤累及; 切缘未见肿瘤累及。

术后治疗及随访:

患者术后 1 个月门诊复查后,开始继续口服伊马替尼第 400 mg 每日一次,定期复查血常规及肝肾生化;并按照随访计划,分别于术后第 3 个月、术后第 6 个月复查影像学检查,第 6 个月 CT 复查未见肿瘤复发征象,并可及肝脏体积增生良好。

病例分享:巨大肝脏转移胃间质瘤治疗案例-临床综合诊治及讨论分析
术后 6 个月腹部 CT:无肿瘤复发征象,肝脏增生良好

讨论分析:

1. 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GIST liver metastatsis):有超过 60% 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复发部位是肝脏。研究数据显示: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复发后,只进行肿瘤及肝脏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 5 年生存率约为 27%-34%。

2. 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NCCN 指南及相关临床实践研究显示对于孤立性肝转移患者,联合伊马替尼治疗及肝切除手术治疗,实现长期疾病控制的可能性最高。术前进行一个疗程的伊马替尼治疗 (3-9 个月),部分患者可缩小行肝脏切除的范围。NCCN 及相关临床实践指南推荐,对完全切除的 GIST 肝转移肿瘤的患者,术后持续使用伊马替尼。

3. Choi vs RECIST vs 标准:影像学用于评价 GIST 对 TKI 的治疗反应有 Choi 标准 RECIST 标准 ,目前相关研究认为应该优先选择 Choi 标准来评估在 GIST 的肿瘤治疗反应。

4. 胆道重建:本案例在行包含肿瘤在内的扩大右半肝切除后,左肝门区断面可见左侧 S2、S3、S4、S1 肝段胆管开口,经过测量及计算,将肝内胆管成形休整为两个开口后,分别与胆总管、胆囊管行端-端吻合,另可选择肝内胆管-空肠 Roux-Y 吻合术。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