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09-07
原创

高尚病例:舌下、口底粘液表皮样癌

病史摘要

男,60 岁,发现右侧舌下、颏下包块;左颈部肿大淋巴结;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

MR 图像

高尚病例:舌下、口底粘液表皮样癌
高尚病例:舌下、口底粘液表皮样癌

MR 平扫+增强、DWI:双侧舌下、口底部、下颏区略偏右见团块状稍长 T1 稍长 T2 信号,压脂像上呈稍高信号,边缘欠清晰,大小约 5.5 cmX4.9 cmX5.3 cm,达舌根部,DWI 像上呈稍高信号,ADC 图上呈不均匀稍低信号,注入 GD-DTPA 后强化扫描示:双侧舌下、口底部、下颏区略偏右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边缘欠清晰;左侧颈血管鞘区见肿大淋巴结,较大者大小约 1.9 cmX1.2 cm,呈环状强化;下颏、下颌区、右颈部见稍大淋巴结。

MR 诊断

1. 双侧舌下、口底部、下颏区略偏右占位,达舌根部,考虑恶性肿瘤。

2. 左侧颈血管鞘区肿大淋巴结,考虑转移性淋巴结。

随访

高尚病例:舌下、口底粘液表皮样癌

粘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概述

粘液表皮样癌是一种以粘液细胞、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为特点,兼有柱状细胞、透明细胞和嗜酸细胞的恶性腺体上皮肿瘤。又称混合性表皮样和粘液分泌癌为腺体最为常见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 30-50 岁居多,平均年龄 45 岁,女性多于男性。约一半发生在大涎腺,其中腮腺占 45%,颌下腺见 7%,舌下腺为 1%。口腔内常见的是腭和颊黏膜。

病理

剖面为实性,略呈分叶状,色灰白或浅粉红色边界清晰或有浸润,无完整包膜。肿瘤内可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内含透明粘液状液体,或含血丝镜下主要由粘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及中间细胞组成。不同类型的细胞比例不所不同(分级: 囊性成分小于 20%(2 分)、神经侵犯 (2 分)、坏死 (3 分)、4 个以上核分裂/10 个高倍高野 (3 分)、退行发育 (4 分)。低度恶性 0-4 分;中度恶性 5-6 分;高度恶性 7 分以上)。

临床

主要表现为固定不活动的无痛性肿块。有时可引起疼痛、感觉异常吞咽困难、出血和张口受阻等。肿瘤通常为多囊性伴实性成分,有时以实性成分为主。有些肿瘤有清楚的边界,但腺实质有明显的浸润。局部硬化和/或黏液外溢伴炎症也较常见具有浸润性生长特点。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可复发、可发生淋巴结转移,亦可发生远处转移,预后总体较好。

影像学表现

●部位: 45% 发生于腮腺,下颌下腺占 7%。   

●形态和边缘: 类圆形肿块。低度恶性者边缘清楚,高度恶性者边缘模糊。     

●CT: 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出现液化、坏死和钙化。     

●MR: T1WI 中等信号;T2WI 低和中等信号,或为高信号。 增强: 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邻近结构: 可侵犯相邻的神经、血管,破坏相邻的骨质。

鉴别诊断

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     

●良性肿瘤 (低度恶性)。

●恶性肿瘤 (中、高度恶性)。发病年龄、性别缺乏特异性,常位于深叶或跨叶生长、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信号多呈长 T1 稍长 T2,均匀或混杂,增强扫描强化多不均匀

●炎症 (中、高度恶性)。此病例需与以下病灶鉴别:

腺样囊腺癌

起源于涎腺导管上皮细胞,约占涎腺上皮的恶性肿瘤的 1/3 以上,多见于颌下腺、舌下腺及其他小涎腺,也可见腮腺(深部或峡部好发)。多见于中老年人,无完整包膜,早期生长缓慢,不易与良性肿瘤区别,晚期生长迅速,有沿神经浸润扩散特点。当累及神经时疼痛明显,但是疼痛与肿瘤大小、生长速度不成正比。

乳头状囊腺瘤

老年男性多见,活动性肿块,质软,有波动感;好发于涎腺,类圆形或椭圆形,易囊变、坏死;囊性部分 T1WI 低信号或高信号,T2WI 高信号;轻至中度强化。

脓肿

儿童成人均可发生,一般由慢性涎腺炎发展而来,病变区红肿;形态不规则,内可见液-液平面,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坏死、液化区 T1WI 上可呈高信号;脓肿壁强化。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