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07-06
原创

高尚案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例分享

病史摘要:

患者,男,44 岁。左髋部疼痛,发现左腹股沟包块 7 月,CT 提示左髋骨质破坏;余检查无特殊。外院穿刺活检:<左坐骨结节病灶>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 1 次。

检查所见:

高尚案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例分享
图 1
高尚案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例分享
图 2
高尚案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例分享
图 3
高尚案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例分享
图 4

图 1、图 2、图 3 示左侧坐骨、左侧髋臼骨质破坏伴周围软组织块影,FDG 代谢异常增高;双侧腹股沟区散在多发淋巴结,FDG 代谢增高;(3)腹-盆壁皮下及左大腿根部外侧皮下散在多发软组织结节及条片影,FDG 代谢增高。

图 4 示腹壁皮下散在软组织结节及腹腔内增大淋巴结,FDG 代谢增高。

诊断:

淋巴瘤多组织器官浸润,Deauville 评分: 5 分。

病例结果:

高尚案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例分享

活检病理:ALK+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化:ALK(+),Ki-67 阳性率 70%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 ALCL) :

亦称 ki-1 淋巴瘤,细胞形态待殊,类似 R-S 细胞,有时可与霍奇金淋巴瘤和恶性组织细胞病混淆。细胞呈 CD30 + ,亦即 Ki-1(+), 常有 t (2 ;5) 染色体异常,临床常有皮肤侵犯,伴或不伴淋巴结及其他结外部位病变。免疫表型可为 T 细胞型。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及其特点:

临床发展迅速。在临床上 ALCL 被分为原发性(系统性和皮肤)及继发性(由其他淋巴瘤转化而来)两种,约占全部 NHL 的 2%-7%。由于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原发性系统性 ALCL 中 ALK 阳性和 ALK 阴性病例其表现有明显差异,因此将 ALK 阳性和 ALK 阴性的原发性系统性 ALCL 分别介绍。

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

ALK 阳性的原发性系统性 ALCL 主要发生在 30 岁之前的病人。Falini 等的研究还表明其性别差异很明显,男女比率为 6:1,并且主要发生在 20-30 年龄段。ALCL 通常表现为外周和腹部淋巴结的肿大。约有 2/3 的病人有发热,约 60% 的病例有结外的累及,约 40%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外被累及。而皮肤(21%)、骨(17%)和软组织(7%)是最常见的被累及的结外部位。研究表明 ALK 阳性的 ALCL 其预后明显好于 ALK 阴性的病例。

临床症状:

ALCL 患者临床表现常有发热、盗汗及体重减轻等 B 症状,易侵犯淋巴结,同时也极易发生淋巴结外侵犯,使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患者一般常常伴随高热症状,大部分患者(70%)在确诊时为晚期患者,90% 患者出现淋巴结肿大,侵犯频率为外周淋巴结>腹膜后淋巴结>纵隔淋巴结。60%ALK 阳性 ALCL 患者出现淋巴结外侵犯,侵犯频率为软组织和皮肤>骨>肺>骨髓>中枢神经系统>睾丸、胰腺等内脏器官。

ALK 阴性原发性系统性 ALCL 更多见于年龄大的病人,且这些病人的预后较差。

ALCL 骨侵犯的 PET/CT 表现:

绝大多数淋巴瘤的 PET 显像呈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摄取增高,放射性摄取增高程度与淋巴瘤的病理类型和细胞增殖核抗原 Ki-67 的表达水平有关,侵袭性淋巴瘤较惰性淋巴瘤的放射性摄取增高程度高,且与细胞增殖核抗原 Ki-67 的表达呈正相关。

骨淋巴瘤起源于髓腔,肿瘤细胞通过产生白细胞介素 1(IL-1)、白细胞介素 6(IL-6)和 TNF 等细胞因子,引起局部破骨活动增加、在骨皮质沿哈弗管蔓延形成细小隧道,骨髓腔内的淋巴瘤细胞可通过此通道在病骨四周形成较大肿块,而骨皮质不出现广泛性破坏。

骨破坏病灶,虽有明显的骨质破坏,但病灶中心位于髓腔,骨轮廓较完整,骨破坏区的边缘模糊,周围有明显的软组织肿块,且肿块与骨破坏区通过"窗口样"骨皮质破坏区相连,这些影像学特征均与淋巴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相对应,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表现多样化。不同类型淋巴瘤 PET 显像的代谢程度有一定差异,多数骨淋巴瘤呈放射性摄取增高表现。

ALCL 骨侵犯同其他疾病的鉴别:

(1)骨转移瘤与骨髓瘤:骨淋巴瘤的 SUVmax 较骨转移瘤和骨髓瘤的 SUVmax 高,但相关分子学机制尚未阐明。骨转移瘤常见于肺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多有明确的原发病灶,且多发者常见。

(2)急性骨髓炎:急性骨髓炎与淋巴瘤在影像学上进行鉴别较为困难,但前者的临床症状较重,通常有发热和血象异常表现;慢性骨髓炎可见骨质硬化,周围伴软组织肿胀,但一般不会形成软组织肿块,且 PET 显像多无明显的放射性摄取增高。

PET-CT 在诊断 ALCL 中的价值:

PET/CT 为一次性全身检查,在淋巴瘤诊疗过程中,其优势尤为突出,除可显示全身受累情况外,在淋巴瘤骨髓浸润早期尚无形态学改变时,即可在 pet 显像时出现代谢异常,极大提高淋巴瘤骨浸润的检出率

治疗与预后:

化疗:使用强效化疗药杀灭全身肿瘤细胞,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常用药物(多柔比星/博来霉素/长春花碱/达卡巴嗪等)

靶向药物:针对性杀死白血病细胞,主要用于治疗 CD30 阳性的复发或难治性患者,常用药物(维布妥昔单抗)

部分患者接受化疗疗效比较好,能达到缓解状态,5 年存活率约为 60%,但缓解后可能出现复发或治疗无效,在短期内死亡。

作者介绍:

高尚案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例分享
王鑫  医师

从事影像诊断工作 4 年;毕业于川北医学院医学影像学专业,2018-2021 于四川省肿瘤医院放射科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全身各系统常见疾病,尤其是肿瘤、肿瘤样病变的影像诊断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和研究。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