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06-07
原创

直肠早癌令人后怕,内镜微创化险为夷

日前,苏州京东方医院消化内科姚永刚主任再次完成一台内镜下直肠黏膜下剥离术(ESD), 为患者切除一个 5 cm*3 cm 直肠肿物并做钛夹封闭,同时使用 APC 灼烧术处理结肠多发广基息肉。病理诊断为早期直肠癌,且已浸润到结肠粘膜下浅层,好在治疗及时,通过此次手术实现了治愈性切除,遏制了肠癌进展。

56 岁的患者唐先生平时比较关注自身健康,在最近一次体检胃肠镜检查中发现结肠多发息肉以及一处直肠占位性病变,直肠病变呈现不规则隆起,表面发红大约 5 cm。唐先生心急如焚,立即找到了我院消化内科姚永刚主任看诊,姚主任诊断其为直肠肿瘤性病变。结合内镜下肿瘤大小、形态、颜色以及表面腺管排列等特征,考虑为管状-绒毛状腺瘤,不排除局部区域高级别瘤变并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结合患者各项检查结果综合考虑,并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姚主任决定为其进行直肠黏膜下剥离术(ESD)。

手术历时约 30 分钟,完整剥离病变组织,并用金属钛夹完全封闭创面。针对其余部位多发息肉,经镜下 APC 术灼烧也成功清除。术后 6 小时唐先生即可少量流质饮食,无其他不适反应。

直肠早癌令人后怕,内镜微创化险为夷

ESD 操作过程:黏膜层肿物,内镜下提示恶性肿物可能性大→逐渐完整剥离黏膜,创面清晰,无明显出血→创面用金属钛夹封闭,防止迟发性出血及穿孔→剥离瘤体完整送病检

直肠早癌令人后怕,内镜微创化险为夷
其余结肠多发息肉氩气(APC)处理

手术中切除的组织送检后,病理结果回报:管状-绒毛状腺瘤,局部区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瘤体标本水平切缘及垂直切缘(-),脉管浸润(-),确认病变部分已进展癌化为早期直肠癌。术后复查腹部增强 CT 结果,未见癌细胞发生转移,内镜微创手术达到「治愈性切除」,患者顺利出院,之后根据医嘱定期复查肠镜即可。

姚主任指出,唐先生正是因为在无明显特异性症状时期,通过健康体检胃肠镜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得到有效治疗,才获得如此好的疗效,如果肠道病变再发展下去就会演变成进展期结肠癌了,到了这个阶段,只能被迫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及药物化学治疗,不但身体创伤大、经济花费高,而且治疗效果不确定。

据了解,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为消化内镜四级手术,也是目前最高技术难度的内镜微创手术之一,是一种治疗消化道癌前病变、早期癌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新技术。ESD 手术可以完整切除病变,通过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使患者得到最合适的治疗。

姚主任提醒,肠癌起病一般没有临床症状,或者被患者误以为「痔疮」。一部分患者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等异常后,往往因为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而未引起足够关注,从而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机。因此,无论是否出现肠道症状,45 岁以上人群都应该定期进行胃肠镜筛查,以便及时发现消化道疾病,尽早治疗。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