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03-21
原创

我们该如何调适疫情焦虑?

6 个建议!

当前深圳疫情的反复、变化无常,确诊数的增加,网络信息的超载等,给市民朋友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市民朋友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情绪反应,以及可能出现失眠、心慌、胸闷、出汗、颤抖等躯体不适,更严重些的还可能会出现逃避面对现实、攻击冲动等一些行为问题。

在此温馨提醒大家,这些是我们普通人的反应,是正常的情绪。

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人们往往会出现三个阶段的心理反应。

1. 缺乏认知、半信半疑

这次是什么情况?真的有这么严重吗?

对如何正确预防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会出现不做任何防护或者防护不当反应;

也有人会满不在乎,认为自己身体很强壮,什么的病毒都不怕。这个时期通常持续时间比较短,很快就会进入第二阶段。

2. 过度恐惧、信息超载

到处都是病人、空气都可以传染!

会出现过度恐慌,对自身和周围环境扑风捉影、任何身体不适均有可能造成恐慌,不敢与人接触,觉得谁都像是感染病人;

伴随有过度个人防护行为,如反复洗手至皮肤破损、出门会戴上多重口罩、担心空气有病毒而一直关紧门窗等;

同时会出现没有安全感、充满不确定性,对自己和对社会缺乏信任,轻信他人、传播谣言、跟从他人去超市抢购物资等。这个时期持续时间稍长,可达几天至几周。

3. 盲目乐观、麻痹大意

天天都是疫情,谣言覆盖谣言,无聊!

这是恐慌心理逐渐衰减,心理恢复到正常状态之前的一个时期。

人们对于疫情逐渐脱敏和适应,甚至对疫情报道有些厌倦,因为自我隔离、限制活动,感到生活缺乏新鲜感;

再加上自己没有感染病毒,会出现盲目乐观、麻痹大意、不再认真做个人防护。

以上三个时期心理反应,在遭遇心理应激事件(如确诊数增加、身边有人感染)负面事件时会循环经历。

如果您正在感受因疫情带来的恐慌、害怕、愤怒、悲伤情绪,这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

但这些不适也是可以得到缓解的,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情绪呢?

公众调适疫情焦虑的六条建议

1. 按要求做好个人健康防护

配合政府的防疫要求,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居家办公、勤洗手、戴好口罩;如出现发热、咽痛等症状及早就医,曾与确诊病例有过时空交集应及时报备等。

2. 提高媒介素养防范信息疫情

从权威媒体平台获取疫情信息,减轻失控感及不确定感;不过度关注疫情信息;对于热点信息不立即做出反应,对于谣言不造、不信、不传播!

3. 多途径寻求帮助与支持

如果感到过分紧张、焦虑,可找人倾诉,拨打心理热线寻求帮助;当影响到正常生活、工作、学习或出现不理性的破坏或攻击行为时,建议到专科机构就诊。

4. 既要重视危险更要看到机遇

坦然接纳疫情产生的焦虑恐惧。「焦虑是为了提醒自我保护,紧张是自我防御的开始」!如果告诉自己「不要紧张、不要焦虑」反而会让自己感到越发焦虑不安。

5. 适应行为助力缓解紧张情绪

如减压放松、运动、听音乐、画画、写日记;保持正常进食、睡眠、工作节律,增加营养、提高免疫力!

6. 调整健康心态积极应对疫情

避免消极应对方式,如过度饮酒或服药、冲动、自伤等。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