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1-08-25
原创

上海德达医院简锴陶:要成为医学科学工作者

身着一尘不染白褂,圆圆的脸蛋总是洋溢着浅浅的微笑,交谈之中时不时蹦出几句地道的天津话,这是我们在医生办公室采访德达医院心外科简锴陶主任的初次印象。2021 年,是简主任加入德达医院的第五个年头,回想这

身着一尘不染白褂,圆圆的脸蛋总是洋溢着浅浅的微笑,交谈之中时不时蹦出几句地道的天津话,这是我们在医生办公室采访德达医院心外科简锴陶主任的初次印象。

2021 年,是简主任加入德达医院的第五个年头,回想这五年在德达的经历,简主任颇有感触。日复一日的 6 点起床、7 点到院、8 点查房,阅读病历、出门诊、做手术、写病历……工作时间有时甚至超过 12 小时,对他来说已是常态。 

上海德达医院简锴陶:要成为医学科学工作者

问起简主任的爱好时,他笑着摆摆手,说:「我的爱好特别广泛,喜欢打羽毛球、踢球、偶尔唱唱歌,但现在因为平时工作任务多,急诊手术需要随时待命,已经很少参加了」。

说起曾经前往西藏为当地贫困孩子做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的经历让他心有余悸,那曲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又是在空气稀薄的冬季进藏,简主任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一下飞机就开始头疼,无时无刻不抱着氧气管在工作」,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这样说道。

接受新挑战,选择德达医院

简锴陶主任毕业于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后在天津医科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曾作为访问学者先后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附属医院胸心血管外科,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附属医院胸心血管外科研修。于天津市胸科医院心脏外科工作十余年后,2016 年跟随自己的导师刘建实教授加入德达医院。

从这些过往经历中,能看出简锴陶医生是个爱「­­­­折腾」的人。无论是之前离开家乡天津只身前往广州、宁夏、美国求学,还是后来离开公立医院来到德达医院,他解释说自己喜欢接受新的挑战,喜欢学习新知识,更是谈到能与孙立忠院长、黄连军副院长这样重量级的大咖一起工作,他笑道:「这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上海德达医院简锴陶:要成为医学科学工作者

谈到初来德达医院见到孙立忠院长的经历,简锴陶主任立刻展现出迷弟一样崇拜的表情,「那是神一样的存在」,他说,「从能看孙院长手术,到跟孙院长上台,再到孙院长带着手术,无疑是幸运的。甚至他还清楚的记得孙院长首次带他做手术的那天,特意拍照留念并转发了朋友圈。」

对于公立医院和非公医院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简锴陶主任也向我们进行了分享,他认为无论是在公立还是非公医疗体系工作,医生的职责始终是为患者服务,只是服务地点不同。

私立医院与公立医院相比,体系更灵活,服务理念更先进,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例如大大缩短预约时间、快速检验检查、更短时间得到手术方案、进行手术治疗、跟踪式术后随访等。

要成为医学科学工作者

当初在美国的访问经历,让简锴陶主任深有感触,也让他开始重新思考中美两国在对医生培养模式和对医学理解上的差异。

当年宾夕法尼亚大学胸心血管外科的手术量每年上千台,而在国内,不要说省级医院,就连有些地级市的三甲医院心外科的手术量都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宾夕法尼亚大学附属医院胸心血管外科全美名列前茅,而我们这些医院却很难与其相提并论。

上海德达医院简锴陶:要成为医学科学工作者

这次的经历,对简锴陶的触动很大,也让他思考一名合格的心外医生的标准是什么。在访谈中,他反复强调,我们是医学科学工作者。

他说,在一定规模手术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的质量,同时能够在临床工作的基础上进修科学研究,才是医学科学工作者的追求。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归纳,总结,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是一位合格的医学科学工作者。

身体力行,热衷慈善

这 5 年来,简锴陶为偏远地区儿童做先心病筛查的脚步遍布西藏、新疆、贵州、湖南等地。2021 年新年去西藏那曲之前,他也有过担心,但想到这是自己医生的天职所在时,义无反顾地带领德达医疗队出发了。

上海德达医院简锴陶:要成为医学科学工作者

关于慈善,他也有自己的看法。除了对当地儿童进行先心病筛查外,简锴陶更希望通过对当地基层医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对当地群众进行科普教育,让他们对先心病有一定认知,在患儿发病之初就进行治疗,随访,从而减少一些并不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因诊断治疗不及时而错过治疗最佳时机的情况发生,也能够因此在偏远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减轻当地医疗机构的负担,提高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的工作效率。

聊到在当地做慈善的经历,简锴陶说印象最深的还是当地藏民的淳朴,「他们的眼神是那么纯洁,清澈,你甚至与他们对视一眼片刻的眼神交流,就仿佛看到他们心底」。说起以后还会不会前往偏远地区为孩子们继续做慈善心筛时,简锴陶不假思索的点头,语气坚定,「那必须去啊!」

上海德达医院简锴陶:要成为医学科学工作者

采访结束前,我们和简锴陶聊起他本人在德达的经历,从最初的每 3 天一个 24 小时值班,到现在带领团队,对简锴陶来说,这五年变化的是体重,没变的是医者的初心和责任心。

他跟我们介绍,来到德达后,自己基本上每天至少要早晚两次查房,每周至少工作 6 天。接受我们采访的前一夜,他急诊手术后在 ICU 值班,直到凌晨 3 点才得以入睡。

「院长和教授就是这样影响我们的,随叫随到,半夜会诊,急诊手术,所以对于团队里的年轻医生来说,除了查房时和手术台上的言传之外,也要身教」,简锴陶这样说道。

上海德达医院简锴陶:要成为医学科学工作者

在与德达共同成长的 5 年间,简锴陶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一步一步踏实地向前走,逐步成长成为一名全能型选手,一名他口中的「医学科学工作者」。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