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1-05-18
原创

胃上打个「小洞」,南京市儿童医院消化科成功解决患儿进食问题

近日,南京市儿童医院消化科为一名患有多种先天性疾病,且数年来无法自主进食的患儿实施了内镜下经皮胃造瘘及空肠置管术。医生在孩子的胃上打了个「小洞」,为营养供给打开「绿色通道」。出生后就无法吃喝,七岁的她

近日,南京市儿童医院消化科为一名患有多种先天性疾病,且数年来无法自主进食的患儿实施了内镜下经皮胃造瘘及空肠置管术。医生在孩子的胃上打了个「小洞」,为营养供给打开「绿色通道」。

出生后就无法吃喝,七岁的她只有三十多斤

桐桐出生便被诊断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脊柱侧弯、脑瘫、癫痫、肠瘘等疾病。在疾病影响下,七岁的桐桐完全没有行为能力,不会说话,智力低下,无法自主进食,只能依靠经鼻插入的胃管打入奶和食物维持生命,因此,体重只有 33 斤,仅相当于四岁孩子的正常体重。前不久,在一场严重的肺部感染后,桐桐出现严重的胃动力问题, 10 ml 的流食都不能消化,便被送至南京市儿童医院。

南京市儿童医院消化科张志华副主任医师介绍:「孩子入院时营养状况差,消化功能也很差,有严重胃潴留,情绪激动时还会拉扯胃管,极度不配合我们的治疗。」考虑到孩子的情况,经科室讨论以经皮胃造瘘代替鼻饲,然后经造瘘口置入空肠营养管,直接越过「瘫痪罢工」的胃,把营养液输送到小肠吸收。

医生仅用半小时,为营养打开了「绿色通道」

消化科刘志峰主任和张志华副主任医师共同为桐桐实施了内镜下经皮胃造瘘及空肠营养管置入术。

术中,张志华首先利用胃镜光源确定穿刺点,随后刘志峰主任在体外用套管针垂直刺入胃内,打了一个直径约 3-4 毫米的「小洞」,拔出针芯后送入环形导丝。另一头,在胃镜下夹持抽取导丝,将造瘘管及封堵片套在导丝上,再经由「小洞」拉至合适的位置。再借助胃镜,观察造瘘管头与胃壁是否贴合,并固定造瘘管和连接头。

「普通的胃造瘘到此即可,可以解决不能长期经口进食的问题。但这个孩子还存在胃潴留的问题,因此我们又在造瘘口加装了空肠营养管,以便注入的营养液能顺利到达肠道,保证营养正常吸收,」张志华说道。

整个手术过程,胃内胃外需要同步协作,造瘘所需零件细小,过程繁琐,对医生操作胃镜的熟练程度、彼此间的配合度以及专科性都有很高的要求。然而,在医生的密切配合下,手术全程非常顺利,耗时仅不到半小时,造瘘口和空肠营养管安装成功。

舒适、便捷、无压力,一个「小洞」让患儿长得更好

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技术,常常用于无法自主进食的患者。但由于大众对该技术的认识不足,在孩子的治疗中使用并不广泛。刘主峰主任表示,「该技术适用于胃肠道功能正常但存在吞咽障碍、不能主动进食的患儿。其众多优势,让它比鼻胃管更适合孩子。

首先鼻饲对咽喉部的刺激常会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还会有食物反流、误吸入气管的严重风险。长期放置鼻胃管还会引起口鼻黏膜糜烂,因此胃管一般需要每周交替更换。而胃造瘘管如无堵塞、老化,一般半年到一年更换一次,且误吸的风险更小,尤其置入空肠营养管后,几乎不会发生食物反流误吸;另外,鼻饲管护理比较麻烦、容易堵管,只能选择比较稀的流质,而胃造瘘管比较粗,可以打比较稠的食物。

对于长期需要完全胃肠营养的病人来说,由于胃造瘘管效果更好,舒适度更好,生活质量更高一些,因此被认为是最佳选择。

「我们进行了多年胃造瘘治疗,目前技术比较成熟。曾有一个患儿在进行胃造瘘后,体重 1 个月增加了 5 公斤左右,效果非常明显」刘志峰主任说到。

*声明:本内容仅代表文章来源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不构成实际治疗建议。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