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1-04-16
原创

猝死发生的太快,怎么解决这种风险?

近日的一条微博热搜,相信很多读者都还一头雾水,「游伟」是谁?这人为啥上热搜?其实,事情还要从他的一条朋友圈说起。4 月 6 日凌晨,游先生就被医院查出心肌缺血。医生警告:不住院随时可能猝死,但其本人签

近日的一条微博热搜,相信很多读者都还一头雾水,「游伟」是谁?这人为啥上热搜?

其实,事情还要从他的一条朋友圈说起。

4 月 6 日凌晨,游先生就被医院查出心肌缺血。医生警告:不住院随时可能猝死,但其本人签字拒绝住院,随后,在朋友圈发文吐槽医院及医生。

但就在 4 月 11 日,游伟所在的公司就发布讣告:「我们**集团敬爱的董事长于 2021 年 4 月 11 日早上 8:00 因病仙逝 ......」

从医院建议他住院,然后拒绝住院,到去世仅短短 5 天!

游伟的事情虽然是个例,但带给我们的是对猝死的恐惧。

猝死发生的太快了,患者基本上都在 1 小时之内死亡,80% 的死亡都发生在医院之外,连抢救的机会都没有!

(国内抢救成功率不到 1%,美国也不过近 30%)

一个好好端端的人,昨天还在热情洋溢地发朋友圈,今天……

马季、侯耀文、李小龙、高以翔……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明星,都是被「猝死」这个杀手带走的。

事实上,在我国,每年有 54.4 万人死于猝死,相当于平均每分钟一个人。

导致猝死的原因有哪些?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心脏康复科主任王东伟说,75%-80% 的猝死是心源性猝死,而这其中,80% 是由冠心病引起的。

而好消息是,猝死虽然可怕,但绝大部分情况下可以预防或控制!

怎样预防猝死

实际上,猝死是心血管储备坍塌导致的(心血管达到极限前的负荷,就是心血管的储备能力)

当然,每个人长期的健康习惯、近期工作压力、当下疾病状态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健康状况不同,心血管储备也不同。

由于心血管疾病总是在我们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进展,一个人的心血管储备就会越来越差,这时再加上一点压力,可能就会出现「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猝死。

所以,要预防猝死,我们分析出三个方法

  • 方法 1:避免出现「最后一根稻草」,所有能引发猝死的事情,我们不做。

  • 方法 2:关注身体健康,发生猝死前,身体会有「先兆」,发现并重视这些信号,及时预防。

  • 方法 3:用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拓展心血管储备。

2013 年,《柳叶刀》发表的研究报告中,列出了引发猝死的 10 根稻草,分别是:

  • 在闹市骑车

  • 用力解大便

  • 大量喝酒或咖啡

  • 心情抑郁

  • 暴饮暴食

  • 性生活纵欲过度

  • 吸食毒品

  • 吸烟或吸二手烟

  • 吃得太咸、太甜

  • 久坐不动

是不是觉得自己,分分钟就要猝死?其实也没有这么可怕。

压死骆驼的不是最后那一根稻草,而是它背上那一大捆稻草的每一根。

所以,《柳叶刀》发布的这 10 根「稻草」,没有一大捆稻草的基础,掀不起风浪。

因此,前面我们提的三个方法中的方法 2 和 方法 3 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重视猝死前的信号

如果近期出现胸闷或加重、心慌、心跳过缓、晕厥、不明原因的疲乏、眼前发黑和肢体麻木、胸痛或者肩颈手臂放射痛、反复发生的胃肠道不适、突发性出汗。

重点是再加上恰好在这段时间内极度劳累,又有以上表现的话,一定要及时就诊,看看身体出了什么问题!

这些人也要高度重视

家族中有猝死家族史,或自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要进行筛查。

已经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猝死与遗传相关。

我们可以通过到急诊科或心血管专科进行基因检测,

精准筛查出「潜在」的猝死患者。您还可以选择到心脏康复中心做一次运动心肺试验。

猝死发生的太快,怎么解决这种风险?

改变生活习惯

还有日常生活中,积极拓展心血管储备。

杜绝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大量饮酒、过度劳累、肥胖、熬夜、精神紧张、暴饮暴食、心情抑郁等。

打呼噜(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也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猝死的诱因之一。

对于不经常运动的朋友,一定要避免突然的剧烈运动。虽然这些是老生常谈,但也是由于很多人做不到,才会引发猝死这类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

如果身边有人真的发生猝死,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是抢救的关键。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刘畅提醒大家,猝死发生时,最危急的就是大脑,其严重后果是以秒计算的,超过 4 分钟就开始出现脑细胞死亡,超过 10 分钟,可造成脑部不可逆损害。

一个城市的急救体系,对猝死患者能否生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1 年 1-3 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急诊科就接诊了 27 例猝死患者,其中复苏成功 17 例,抢救成功率达 62.96%。

这也是医院为了提升猝死患者抢救成功率,在急诊科积极推行 ECPR(体外辅助心肺复苏)技术的成果。

近期,我们也将陆续推出需要人人掌握的心肺复苏技能和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方法,让每一个人都远离猝死,远离恐惧。

 

*声明:本内容仅代表文章来源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不构成实际治疗建议。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