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0-02-28
原创

疫情下的生命接力!浙大二院鼠年首场器官移植,六生命获新生

对于 48 岁的张先生(化名)来说,2 月 27 日这一天,是他告别家人朋友的一天,也是他以另一种方式「重生」的一天。12 天前,张先生突然倒地不醒,紧急送医后,...

对于 48 岁的张先生(化名)来说,2 月 27 日这一天,是他告别家人朋友的一天,也是他以另一种方式「重生」的一天。

12 天前,张先生突然倒地不醒,紧急送医后,被诊断为脑干出血,双侧瞳孔已散大。脑干部位的出血,发病率虽然不高,但病情极其凶险,死亡率在所有脑卒中里居首位。他没有躲过疾病的致命一击。

2 月 27 日早上 7 点 40 分,张先生从综合 ICU 被推出,送往手术室,在那里,他将捐出全身器官(1 心脏、2 肺脏、1 肝脏、2 肾脏及 1 对眼角膜),完成生命的「交接仪式」。

麻醉手术部与综合 ICU 间短短的二十米路程,对家人来说,无疑有些「残忍」——特殊疫情时期的告别,没有亲吻、触摸,只有隔着一米的轻声呼喊和极力克制的低声啜泣。病床上的张先生,双眼紧闭但面容温和,就像他女儿说的「我爸爸是个很善良、很和蔼的人,对谁都笑眯眯的,别人有什么困难找他,他都是一副热心肠」,永远「睡去」的他,看起来依然如此。如果不是这场意外的疾病,他可能还会继续与人为善,做一个好爸爸、好丈夫,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如果知道自己的器官能帮助更多陌生的生命,能继续留在这个世界上,一定会选择去捐献的」,张先生的妻子含泪说。

一个生命悄然离去,播下了生的「种子」。

只是这场器官移植的等待与准备,对所有参与其中的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特殊时期,普通就医都尽量避免,手术更存在巨大的院感风险,一旦哪个环节的防控没有到位,后果都可能不堪设想。

更何况,这是一场全器官捐献,牵涉到 9 条生命,以及背后的 9 个家庭,接受器官捐赠的患者都是在器官衰竭的状态下,抵抗力远远低于正常人。加上人员复杂、流动性大,更容易发生聚集性感染和交叉感染。

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浙大二院的第一场器官移植手术。

防控,必须从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开始。

「疫情防控力度不变,抢救危重病人的力度也不能变!」浙大二院院长王建安表示,在新冠疫情来袭的特殊时期,浙大二院作为综合实力非常强的浙江大学附属医院,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嘱托,秉承「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的医院核心价值观,积极地投入到抢救危重病人的行列当中,「27 日这场多患者的器官移植接力,充分彰显出浙大二院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的决心与力度。」

这场移植背后,协同作战的有 OPO(器官捐献协调员)、重症医学、麻醉手术部、超声医学、检验、输血、病理、临床药学、护理等多学科的医护专家团队,从上午 7 点到晚上 7 点,整整 12 小时,100 余位医护人员通力配合,6 个生命重获新生!

反复的核酸检测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医院成立了新型冠状病毒专家组。

此次的器官移植,因涉及的患者及家属多、手术复杂,感染防控难度大,专家组多方综合情况,判定为高危手术。手术前,医院又组织专家组再次进行新冠病毒筛查,确保手术安全。

自张先生转入综合 ICU,即接受多次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在失去救治可能后,医护人员仍每日对其进行核酸检测,予以单间隔离,时刻警惕着疫情风险。」综合 ICU 黄曼主任说,「为了保护张先生的器官,让移植发挥最大的价值,我们的医护人员为他实行肾脏替代治疗,进行容量管理,稳定内环境,并辅以护肝、补充白蛋白、抗感染治疗。」

移植前的三道筛查

为了尽可能保障手术的安全,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在手术前必须经过三道筛查。一道是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拒绝疫情高发地患者接受手术),一道是检查临床症状,还有一道是胸部 CT 检查及入院后 24 小时一次的核酸检测。针对外院患者,医院专门设计入院路线,入院后即行保护性隔离。

备血,确保万无一失

特殊时期,医院的血源非常紧张,医院医务部与输血科准备了多套血液应急方案。从向省血液中心申请用血到尽可能组织医务人员献血,再到准备患者自体血回输,充足的血液准备才能让保障手术的安全。

浙大二院副院长黄建教授介绍说:

这次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完成多个器官的移植手术,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巨大挑战。这次我们能够顺利完成多个器官移植手术,是基于我们之前在疫情防控工作上,构建了一个非常强大的防控体系。从技术力量来说,6 台移植手术同时进行,但我们的用血量是非常少,尤其是在现在用血紧张的情况下,如何节约血液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疫情的特殊时期,我们按照上级要求,一边严防死守,一边精准治疗,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保证我院对患者的抢救治疗正常开展,有序地为老百姓服务。只要病人有需求,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医院都有能力、有担当,来履行医疗救治使命。

疫情期间,器官来源受限,移植机会渺茫。这个时候等来的生命曙光,显得尤为珍贵。

对在外省医院一直等待肺源的季先生来说,他的肺已到终末期,每喘一口气都像是生命的恩赐。确定移植后,季先生通过救护车长途转运到浙大二院,入院后接受 4 次新冠病毒筛查,每次间隔 24 小时,并完成一系列移植前的检查工作。

虽然咳一口痰,氧饱和度就和过山车一样波动,但生存的希望就像曙光一样洒在心田,每次医护人员走过,季先生都会挥手,微笑致意。

同时接受移植的还有 1 位干燥综合征、间质性肺炎患者(肺移植),1 位心衰患者(心脏移植)、1 位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和 2 位尿毒症患者(肾脏移植)。

为了做好疫情期间的手术安全保障,麻醉手术部严敏主任带领团队对手术、麻醉全流程进行严密把控,严防死守,针对不同的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情况严格执行各套防控标准。同时对进入手术室的全部人员进行筛查,严防死守,确保手术环境的安全。

2 月 27 日早上 8 点 15 分,滨江院区手术室,手术开始。

2 个小时后,器官捐献手术完成,医护人员为捐献者整理好仪容,再次鞠躬默哀。

这次 6 大器官的 6 台移植手术,将在两院区接力开展。

肺移植

疫情下的生命接力!浙大二院鼠年首场器官移植,六生命获新生

吴明肺移植团队为一位肺衰竭的男性和一位患干燥综合征、间质性肺炎的女性患者实行肺移植手术。

其中的女性患者为老年女性,但体重却只有 34 公斤,由于过度消瘦、胸腔太小,无法接受正常大小的肺移植,吴明教授联合陈静瑜教授将右肺分为两叶,通过反复修饰和精妙的吻合分别移植到患者的左右胸腔。

据吴明主任介绍:疫情之下,器官捐赠更为稀缺,此次能有幸得到捐赠,对于这位老年女性来说,是她存活的唯一希望。我们也要尽一切所能帮助患者。此次肺移植碰到的最大难题,就是肺的大小不匹配。在与国内著名肺移植专家陈静瑜教授讨论中,陈教授提出了双侧肺叶移植的手术方案。吴明主任与陈教授合作共同把供体右肺上叶移植到老太太的右胸腔内。裁剪下的右肺下叶移植到了老太太的左侧胸腔内,顺利完成了国内首例双侧肺叶移植手术。

今天早上,这位女患者已撤除 ECMO ,神智清醒。

心脏移植

疫情下的生命接力!浙大二院鼠年首场器官移植,六生命获新生

董爱强心脏移植团队为一位严重心脏衰竭患者实行心脏移植手术。

接受心脏移植的是一位 67 岁的退休职工,20 多年前就出现胸闷气急的状况,且反复发作。3 年前安装起搏器,帮助除颤。12 月 31 日,病人入住浙大二院,当时已严重心衰、呼吸艰难、难以平卧,苦苦等待移植。幸运地,2 月 27 日等来移植的机会。在董爱强主任团队的努力下,上午 10 时 49 分,这颗健康的心脏,在患者胸腔内重新跳动了起来。今天早上,他已经摘掉了呼吸机,微笑着和大家打招呼了。

疫情下的生命接力!浙大二院鼠年首场器官移植,六生命获新生

肝脏移植

疫情下的生命接力!浙大二院鼠年首场器官移植,六生命获新生

在浙大二院肝胆胰外科,由王伟林肝移植团队中的严盛教授、史燕军教授等完成这台手术。

等待移植的,是一名 38 岁的肝硬化患者,来自丽水。下午 13 时 3 分,移植手术正式开始。18 时 50 分,患者顺利完成手术,被送至监护室。今天早上,气管插管已经撤除,超声检查显示,肝脏血流通畅,各项指标都在好转,今天下午将转到普通病房进一步治疗。

肾脏移植

疫情下的生命接力!浙大二院鼠年首场器官移植,六生命获新生

肖家全肾移植团队为一位 30 多岁的男性尿毒症患者和一位 60 多岁的女性尿毒症患者实行肾脏移植手术。这是两名杭州本地的患者,从流行病学史上来说感染新冠病毒风险较小。入院后,医院仍进行详细筛查。由于长期患有慢性尿毒症,两名病人的肺部 CT 显示有慢性炎症。经过新冠病毒专家组的反复会诊,最终排除新冠肺炎的可能。昨天,两位病人的肾移植手术顺利进行。手术结束后,女性患者的排尿量恢复正常,28 日的尿量已经达到正常的 5000 ml 多。

经过一整天的奋战,近 19:00,1 心 1 肝 2 肺 2 肾移植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患者被陆续送入解放路院区的监护室与滨江院区的综合 ICU,接受后续的密切监护治疗。

生者如斯,逝者已矣。对于已经寂然的生命,他留下的小小火苗,如同散落人间的点点星光,继续散发着光亮。

像他这样的人,来过、爱过、给予过。对于这样的无私与大爱,我们要真诚地说一句:谢谢你们!也希望全社会能更多地关注器官捐献公益事业,让更多的生命得到延续。

在这样的接力与传递下,我们更加坚信:疫情终将散去,而爱与感动永存。

疫情下的生命接力!浙大二院鼠年首场器官移植,六生命获新生

图片来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