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早产儿日
为倡导人们更多关注早产儿的生存与发展,采取有效行动,降低早产导致的疾病与死亡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 11 月 17 日设立为世界早产儿日。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显示,全球每年约出生 1500 多万早产儿,我国每年早产儿出生率约为 10%。
早产的宝宝各项身体机能会比较差,还容易出现并发症,如败血症、失明、脑瘫等。因此准妈妈早期的预防就显得格外重要。
多早属于早产
早产是指妊娠满 28 周至 37 周间分娩,在这期间分娩出的新生儿称为早产儿。
研究表明,早产儿出现健康问题的风险远远超过足月儿。
且早产时孕周越小,早产儿存活率越低,而存活者中约 70%-80% 留有智力障碍或神经系统后遗症。
因此,要尽力让胎儿足月分娩。
尽管 37 周是目前的「成熟」标准,但有研究显示,再多两周会让宝宝大脑发育更成熟,因而很多医生认为 39 周的胎儿才更成熟健康。
早产的高危因素
有些妈妈其实本身就是早产的高危人群,但是往往忽略了这些细节。需要提醒大家,当出现以下蛛丝马迹时,准妈妈们要当心早产的发生!
· 年龄小于 18 或>35 岁
· 体重过轻(体重指数 BMI ≤ 18.5)
· 有晚期流产及(或)早产史者
· 有子宫颈手术史:如宫颈锥切、LEEP 术、反复人工流产扩张宫颈等,以及宫颈机能不全的孕妇
· 距离上次足月分娩间隔短于 18 个月
· 多胎妊娠
· 有生殖道感染或性传播感染高危史:如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炎、衣原体感染、淋病、梅毒等;
· 患有妊娠合并症及严重的妊娠禁忌症:如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疾患等
· 羊水过多或过少
如何预防早产
1. 怀孕年龄要适合
尽量不要在低龄(<18 岁)或高龄(>35 岁)的年龄段考虑怀孕,因为早产风险会比一般适龄女性高很多。
2. 合理的妊娠间隔(>18 个月)
从上一次怀孕生产到下一次怀孕的时间间隔应该大于 18 个月,给分娩后的自己一个很好的恢复期。
3. 避免多胎妊娠
其实双胞胎的妈妈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开心,因为多胎对妈妈本身负担就大,而且胎儿发生早产的风险比单胎妈妈要高很多。
4. 孕期平衡饮食,做好体重管理
合理增加妊娠期体重,正常的体重指数 BMI 在 18.5-24 之间,若 BMI 小于 18.5,在孕期出现并发症的风险会相应的增高。
保持健康的体重指数,是备孕的不二之选。
5. 控制好原发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红斑狼疮等内科疾病,会增加孕期风险,导致早产。
6. 注意早产的高危因素
对有高危因素者根据病情个体化干预治疗,预防早产。
例如宫颈机能不全的孕妈,有 3 次及以上妊娠中期自然流产史或早产史,会建议在妊娠 12~14 周进行宫颈环扎术。
7. 做好备孕检查
孕前检查发现感染性疾病或其他疾病,治疗后再备孕。
8. 孕晚期节制性生活,预防胎膜早破
子宫在这个阶段容易收缩,因此要避免给予机械性的强刺激,夫妻间应尽可能停止性生活,以免发生意外。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