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不垮的大厦,必有坚实的基础。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生命通道和窗口,从来都是冲在最前线的科室。在抗击疫情的这一个多月里,急诊科的兄弟姐妹们任劳任怨、日夜不息、...
一座不垮的大厦,必有坚实的基础。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生命通道和窗口,从来都是冲在最前线的科室。在抗击疫情的这一个多月里,急诊科的兄弟姐妹们任劳任怨、日夜不息、英勇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为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奋力拼搏。在抗击疫情的前线,每个人都在全力以赴,展现一幕幕感人的故事。
疫情发生以来,急诊科在夏玉松院长的带领下,急诊科 34 名医护人员连轴转,吃住在医院,用「大德在医 善行于民」的精神,践行者信医人的责任与担当,用奉献与专业为患者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疫情期间,因为急诊科除了常规的急救工作外,还要承担全院的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筛查后普通病人的留观、发热患者解除留观人员、医共体单位患者的接诊转送、车辆消杀等工作。所以他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及时修订了相关防控制度与工作流程,做到了「一个标准、两个强调、三个关卡」:坚决按照统一标准从事诊疗活动,确保一切救治措施按照标准规范展开;强调接诊的所有发热病人信息采集准确不漏项,强调对所有发热病人全面查体、规范诊断,对所有符合肺炎影像学特征病人进行电话回访;为确保不漏查每一位发热病人,预检分诊和接诊就诊严格把守三道关卡。
同时,他利用工作群,把重点内容传达到科室的每一个人。他认为,疫情防控任务紧,制度流程必须准,急诊科虽然是一个年轻的团队,但他们有着迅速的急诊反应能力、敏捷的临床判断思维,扎实的急救基本功。临危不乱、团队协作,是急诊人最大的特点。」他说 「我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名急诊科主任、一名党员,三重身份于一身,必须守土担责、尽责,关键时刻自己必须带头冲在第一线」。
随着疫情的爆发,导致急诊科患者人流量暴增,普通发热病人最初都在急诊科就诊,大年初二一天光输液患者达 80 人,科室护士长因为疫情不能及时到院,就一直电话沟通,凭借着多年的护理工作经验,临危不乱的指挥着各项工作的开展,叮嘱护士们严格遵守「三查七对」原则,全力服务好每一位患者。
谁都不是生而英勇,只是他们选择了无畏。
副主任丁昌军有着多年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在疫情来临时,面对重症患者爆满,医疗任务繁重的状况下,他首当其冲,已经 1 个多月没回过家的他,全心全力协助夏院长做好科室的各项医疗救治工作。他说:「作为医务人员的我们,非常时期,都应义不容辞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医生刘冠军、护士季丹丹,在接到要支援县定点医院的指令后,纷纷主动请战,并表示:「我们没有后顾之忧,我们是支援前线最合适的人选」。
护士马志民在护士长还未到院的情况下,勇担重任,他的妻子也是一名护理工作者,并被抽调到县定点医院,孩子才 1 岁多,没办法只能把孩子送到年迈的岳母家照看,孩子刚去不适应,头几天闹夜严重,看到视频那头孩子哭的憋得通红的小脸,一个大男人也忍不住心酸落泪,但为了肩上的责任,他转过脸又继续投入战斗。
护士陈雪是一名「90 后」新晋宝妈,接到疫情任务后,放下嗷嗷待哺的才刚 6 个月的孩子投身工作。有人劝她,你正在哺乳期,伤风感冒不得了,更何况是可怕的肺炎,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孩子着想啊。没想到她却说:「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我有什么理由不坚守岗位呢」。
同样是孩子母亲的护士夏雪说:「我现在都不敢接孩子打来的视频,每次孩子在视频那端,咿咿呀呀的叫妈妈,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时,我都忍不住眼泪,特别想念孩子」。
根据上级应收尽收政策,需紧急扩建留观区,护士长接到指令后,立即行动,带着护士马志民、季丹丹一直忙到下午 4 点多,午饭都没吃。才把病区的库房、液体室、储藏室、器械库房等地整理干净,确保不耽误当天使用。
急救车 8 名人员,疫情期间,不仅要担负起全院新冠肺炎确诊、疑似病人运送以及医共体发热患者接诊,接触隔离病人的转送等繁重的工作任务,还要确保院内 120 急诊 24 小时出车任务。任何时候,只要指令一下达,他们就立刻出发,一刻也不耽误。
急诊科工作就是这样,前一秒风平浪静,后一秒惊涛骇浪。他们永远无法预知下一位是怎样的患者,但急诊科全体人员并不会因此而退缩,也不会放弃与病魔抗争。初心所向,使命必达。战「疫」尚未结束,急诊科团队继续战斗在没有硝烟的战「疫」阵地上,用实际行动筑牢疫情防控的严密防线。
图片来源:河南信合医院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